家庭教育尝试
(2022-04-12 07:45:19)分类: 家长篇 |
教育在孩子成才过程中起着主导甚至决定性作用,而教育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内涵。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看来,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意识的培养孩子会倾听、会质疑、会思辨、会选择、会担当五大素质对孩子将来的人生起到很重要的影响。
一、会倾听
(一)家长以身作则,认真倾听
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是个极其严肃的事情,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地接受很多道理。家长首先要平等地与孩子相处,耐心的听孩子的倾诉,以此表明你对他的关心和尊重。无论内心的想法如何,都不能野蛮地打断孩子的讲述。而应该在孩子的讲述告一段落时,再进行交流和讨论。
(二)让孩子懂得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不是一般的"听",而是用心去"听"。当智者传授知识时,它能让你在吸取精髓,事半功倍。懂得倾听,能让你更深刻的了解他人,也了解了你自己,客观的辨证的看待自己,你才能取他人之长,去自己之短。倾听是沟通的桥梁,懂得倾听,将使你获得更多的好感,交到更多知心朋友。
(三)利用习惯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现在家庭中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增加了孩子的表达机会,增强了孩子的表达能力,但同时也容易产生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大人说话时常插嘴,不能认真仔细地听等等.要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必须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礼貌和习惯,这是提高孩子听懂语言的重要保证.要让孩子懂得倾听是一种礼貌,在听别人讲话时,要用眼睛看着说话人,不随便插嘴,要安静地听他人把话说完,这是对说话人的尊重。
(四)提高孩子的倾听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在对孩子阐述一件事或一些观点后,邀请孩子回答问题。闲暇时,也可以将同学间有趣的对话复述给家长,即增进了感情,又训练了孩子的记忆力和倾听能力。
二、会质疑
(一)不要直接告诉孩子问题的答案
聪明的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不是告诉孩子答案,而是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从中学会独立思考。如果孩子暂时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父母可以示范,通过查阅资料、反复思考等方法,让孩子学习思考的方法,这对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非常有益。
(二)主动提出问题和孩子一起讨论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孩子小时候,脑子里会有很多问题,当孩子向父母提出问题时,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讨论,耐心地向孩子解释,父母积极地帮孩子解决问题,孩子就会提出更多的问题。从而让孩子从全面和新颖的角度思考,让孩子勇于突破常规的想法,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父母要给孩子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应鼓励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在孩子发表意见时,即使是错误的,也要让孩子说完,然后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父母应该积极肯定和表扬,增加孩子主动表达的自信心。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调动自己的思维能力,用合适的方法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这是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体现,因为孩子会对自己的问题和表达方法进行缜密的思考。
(四)允许孩子标新立异
质疑是学习、思考和探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孩子有新奇的想法,父母不要否定孩子,要允许孩子标新立异,因为标新立异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是在对权威质疑后,提出和验证了自己的观点,也让我们对世界有了更正确的认识。例如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物体在下落时,重的先落地。这个结论延续了上千年,直到被伽利略著名的斜塔实验证明是错的。
三、会思辨
(一)鼓励孩子思考
现在中国的孩子在学习方面父母协助多,老师输入多,而孩子主动输出少,也就是思辨能力较差。比如,当孩子面对困难时,不是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而首先想到的是问父母、问老师,直接放弃自我思辨的机会。这时就需要我们给矛更多的鼓励。
(二)教给孩子思考技巧
当孩子对人和事情得出错误的、片面的结论时,我们提醒孩子,怎样客观公正的看待人和事,怎样分辨是非善恶。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独立思考与服从权威
独立思考精神和对权威的尊重和理性服从是不矛盾的。对待孩子不敢鼓励独立思考,有的家长为了追求让孩子有主见,放弃家长的权威。这些都是把两个事情对立起来看了。其实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体现的是一种信任。比如,你对孩子的劝告,孩子发现有时听了,结果很好;有时没听,结果很糟,这样他自己就得出结论,以后要尽量尊重你的意见。这个结论是理性分析归纳的结果,是他独立思考的结果。这种基于尊重和信任的主动服从是我们要鼓励的。我们不鼓励的是,通过威吓而让孩子屈服于权威、被动服从。
(三)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不是偏激和吹毛求疵
批判性思维,追求的是公正、客观、理性,力求避免的是偏见、偏激、以个人好恶做决断、盲从、狭隘、以偏概全、草率定论等等。所以,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绝不是无端或刻意挑毛病找茬。
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孩子这种思考能力,同时也要让孩子有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你可能不认同他人的某些观点,能看出这种观点的问题,同时,你也能理解为什么他会这样想。这种理解别人的能力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技巧。
(四)头脑的发展与人格和心灵的成长要同步
培养思考能力的同时,别忘了谦逊、尊重、宽容、平等、仁爱等等品质。没有这些做基础,思考就会走偏。
四、会选择
(一)不要代替孩子去选择
(二)在孩子选择时,商量的过程很重要
在孩子选择时,家长如果想发表自己的观点,一定要以商量的口气来表达。这样孩子即参考到了家长的建议,选择的主动权又交到了孩子手里。孩子就会很满足,觉得自己很有能力。
(三)只有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孩子才能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
鼓励孩子去尝试,多尝试才会有选择,才会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 比如,在选择兴趣班时就可以给孩子一些考虑的时间,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强加家长的意愿。这样孩子真正的才能和兴趣才不会被埋没。
(四)和孩子分享他的选择会增加孩子的幸福感受
给孩子选择的自由需要更多关注孩子的内,心理学研究表明,实际上这些表面的现象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过程中的关系处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真的去关注孩子了,去分析琢磨,去用心了,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便是爱了。如果能够给孩子充足的能量,就会在小事情中找到取舍的平衡点,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并从中得到小小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人生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将人生坐标放在一个比较宽广的背景下,成功的标准就非常多了。但是,在这些标准之中有一个不变的标准,那就是内心的体验。当她经历了之后,她才会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才会更了解自己的需求,才会做出真正的选择。
五、会担当
(一)言传身教
帮助孩子树立责任感的最好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家长首先要成了一个有担当的人,孩子耳闻目濡,就形成会担当的好习惯。
(二)养成会担当的良好习惯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儿各种各样的小错误。这时要让他们自己学会负责和承担。时常在学校门口看到一些家长慌慌张张,一路小跑的为孩子送收送本子。这一定是孩子收书包的时候没有认真检查,漏带了东西。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决对不会帮孩子送,而是要让他接爱“自然后果”—上课没书,被老师批评。想来这样的滋味并不好受,多被批评几次,他就会对自己负责,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我也会经常提醒孩子作为班级的一员以及一名班干部所应承担的责任。
(三)不仅要对自己有担当,对家庭、对工作、对社会、对国家也一样
我们必须告诉孩子,当你以不同身份生活在社会中,就必须担当不同的责任。作为一名学生,有好好学习的责任:作为工人,有工作的责任;作为父母,有抚养子女、教育子女的责任;作为子女,有孝敬父母,赡养老人的责任;作为公民,有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
总之,父母一代一代地传承着那些孩子们所需要的立命之本。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教育。(昆明官渡学生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