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Top 10之争——航空史上十大技术雷区

(2018-03-03 09:47:38)
标签:

飞机设计

杂谈

分类: 名机奇翼
    百年航空史上不断涌现出新技术新发明,有不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打造出许多经典机型,但也有一些走上错误的方向,或是陷入死胡同无法突破,成为反面教材。


1、固有稳定性飞机
Top <wbr>10之争——航空史上十大技术雷区
    第一架动力飞机并不属于莱特兄弟,而是Pierpont Langley研制的,采用串列式机翼和十字形尾翼
(如图示),安装蒸汽发动机,像模型飞机那样按固有稳定性来设计,然而载人操作时并没有成功。莱特兄弟的“飞行者”虽然一开始飞得不远,但其不稳定性构造可以让飞行员有效控制飞行姿态。法国的Henri Farman原本也是效仿Langley,只靠方向舵转弯,但看到莱特飞机的灵活展示后才认识到不足。此后的主流飞机都采用不稳定性设计,只是为了减轻飞行员的负担才加入稳定控制装置。


2、前掠翼
Top <wbr>10之争——航空史上十大技术雷区
    后掠翼和前掠翼都是德国人率先捣鼓出来的,后掠翼有高速下阻力低的优点,但在低速下难控制。于是Ju 287的设计师Hans Wocke就想反其道用前掠翼来改善性能,可惜当时的材料还不过关,试飞发现这样的机翼容易变形甚至脱落。当高强度的复合材料出现后,美国人就用X-29测试前掠翼技术带来的高机动性,但产生的阻力太大。后来俄罗斯也在Su-47/S-37战斗机上采用前掠翼,同样因为综合性能不比常规布局更显著而放弃。


3、无涵道风扇
Top <wbr>10之争——航空史上十大技术雷区
    1960年代兴起的涡轮风扇发动机给大型飞机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但油耗和噪声控制不够理想,整体过大过重也带来许多不便。于是GE等公司开始研制无涵道风扇发动机,然而噪声仍然难以接受,节油上的优势也因油价下跌变得不明显,因此还未能成为主流。


4、旋翼机
Top <wbr>10之争——航空史上十大技术雷区
    1923年西班牙人Juan de la Cierva发明的旋翼机带来了不一般的飞行模式,机身和动力像飞机,但利用无动力的旋翼增加升力,缩短起降距离,既安全又容易操作。可惜当直升机出现后,飞行性能和实用性全面碾压旋翼机,后者只能成为休闲玩物了。


5、槽形机翼
Top <wbr>10之争——航空史上十大技术雷区
    Willard Custer发明槽形机翼的作用是让螺旋桨气流高速通过时产生更强的升力,从而缩短起降距离。尽管Custer很有创造力,但他的飞机在速度和爬升等性能上无法与常规机型竞争,类似的设计如图中的An-181也只是试验品。


6、飞行汽车
Top <wbr>10之争——航空史上十大技术雷区
    飞行汽车的概念由来已久,美国这个汽车和航空大国在二战后就接连出现过ConvAirCar(上图)、Airphibian、Aerocar等飞车型号,还获得民航管理部门的认证,但却始终无法吸引到大众客户和生产投资。除了安全性问题外,这样的混搭既不是一辆好车也成不了一架好飞机。虽然近年来飞车已有复兴的迹象,但距离普及还有相当的难度。


7、可转换机翼
Top <wbr>10之争——航空史上十大技术雷区
    早在1930年代就有人将旋翼机和常规飞机的优点
结合起来,旋翼自由转动时可缩短起飞距离,或者锁定成为第二固定翼以提高速度,降落时解锁成旋翼又可垂直落地,但因阻力过大和动力不足没能实用化。二战后结合固定翼和旋翼的尝试再度兴起,如McDonnell XV-1、Hiller X-18(上图)、Curtiss Wright X-19等,但无论是倾斜机翼还是倾斜发动机都不如直升机更有效。只有Bell V-22得以服役,但也始终存在争议。


8、火箭动力冲压喷气飞机
Top <wbr>10之争——航空史上十大技术雷区
    采用火箭动力的Me 163是二战中德国人的黑科技之一,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冲上高空拦截盟军轰炸机,但燃料消耗也很快,实战效果差。美国的XF-91也好不了多少,而涡喷发动机可以直接吸入空气助燃,不需要额外携带氧化剂。至于冲压喷气发动机,对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的性能提升都有限,反而会增加油耗和排放特征,结合了冲压和涡喷动力的XF-103因此下马,只有一些导弹采用了冲压推进系统。


9、超音速运输机
Top <wbr>10之争——航空史上十大技术雷区
    英法合作的“协和”可谓是航空史上最美丽的错误,因经济性和环保问题败于无情的市场,只有14架用于运营。苏联的图-144虽有国家撑腰但问题更多,同样难堪大用。而美国的超音速运输机SST项目一度轰轰烈烈,也因无法突破技术和经济性上的瓶颈无果而终。


10、尾座起降
Top <wbr>10之争——航空史上十大技术雷区
    1950年代美国为加强区域防空研制了
Ryan X-13、Lockheed XFV(上图)和Convair XFY这样以尾部支撑的可垂直起降战斗机。结果表明,这种起降方式虽然对场地要求不高,但操作难度大,而且无法携带足够的武器和燃油进行有效作战,这样的概念很快被抛弃了。而“鹞”式和F-35采用可偏转喷口的方式实现垂直起降才更具实用性。




来源:AIR & SPACE MAGAZIN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