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伦·马丁以制造大型轰炸机而闻名,1933年就凭着全金属的B-10获得美国航空界的最高荣誉柯利尔奖杯,比同时期的战斗机飞得还快。而胡安·特里普打造的泛美航空公司堪称美国的非官方“空中旗舰”,当时正计划向拉丁美洲扩张,但他真正看上的是更有“钱途”的跨洋航线,急于打破被英国海运业垄断的局面。
泛美已经购买了西科斯基的S-40水上飞机,但因为性能笨拙被公司顾问、著名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所不屑。特里普希望得到更好更大的机型来飞越大西洋和太平洋,要求在48千米的逆风下航程能达到4000千米,他同时向马丁和西科斯基两家公司各下了3架的订单。西科斯基拿出了改进型的S-42,可以从本土飞到夏威夷,不过内部得塞满副油箱。马丁稍晚推出了M-130(上图),单价达到惊人的41.7万美元(一架DC-2只需7.8万),但性能表现更好,足以满足特里普的野心。
1935年10月,泛美接收了第一架M-130,命名为“中国飞剪”(飞剪原指19世纪的快速帆船)。11月22日,这架大型水上飞机从加州出发执行了第一次跨太平洋邮政运输航班,29日到达菲律宾马尼拉,航程累计约1.28万千米。这样的跨洋航线令人生畏,第一站要经过3860多千米飞抵夏威夷(这是最长的一段),然后途经中途岛、威克岛、关岛、马尼拉和香港。M-130可搭载32位乘客,他们可以享受到宽敞的空间和周到的服务。
马丁很清楚这种飞机如果只造3架是要亏本的,但他也想借此打入被道格拉斯公司把持的商业飞机市场,同时寄希望于在泛美选择下一代水上客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然而让马丁吐血的是特里普后来却购买了6架波音公司的314型,这比M-130更大更强劲,客舱环境也更好。特里普还施展手段,跟英国和欧洲达成协议,在1939年用314开通跨大西洋航线。可惜此时大战一触即发,泛美的宏图大业也就被耽搁下来了。
1935年11月22日,“中国飞剪”启动跨洋之旅。
来源:AIR & SPACE
MAGAZINE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