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布莱克本
“贝弗利”运输机(1955)

与美国C-130几乎同时服役,初始性能也差不多,但60年后“大力神”家族不断发展持续兴旺,技术陈旧的“贝弗利”只生产了不到50架,凑合着用了12年。
9、休泼马林
“弯刀”舰载战斗机(1957)

笨重的“弯刀”对自己人更危险,它的首位飞行指挥官就在媒体面前坠机身亡。而如果没有辅助措施,就只能少装油料不带弹药从航母上起飞,结果也只用了12年。
8、帕纳维亚 “旋风”F
Mk.2战斗机(1970s)

多国合作的“旋风”更适合低空对地攻击,英国人却要用于高空拦截。防空型原计划是低价低风险的改进,但长期缺乏适用于截击空战的雷达和其它设备,飞行性能也不尽人意,直到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发展出F
Mk.3型。
7、格罗斯特
“标枪”战斗机(1956)

采用了大三角翼和高推重比发动机,但表现比美国同期令人失望的F-102还不如,同样在12年后退役了。
6、布莱克本
“火把”舰载机(1945)

既不安全又不好用,当不成战斗机也干不了鱼雷机的活(参见《渣机一箩筐88》)。
5、德·哈维兰
“海雌狐”舰载战斗机(1959)

研制过程拖延多年,却成了英国皇家海军的致命陷阱,生产了145架,在12年服役生涯(又是12年魔咒!)中因事故折损38%,要了51条人命。
4、桑德斯-罗 “勒威克”水上飞机(1938)
3、布莱克本
“博塔”轰炸机(1938)

动力不足性能差,作鱼雷轰炸机不合格,降格为侦察机不好用,推给训练单位又事故不断,而这种渣渣居然还生产了580架之多(参见《渣机一箩筐51》)。
2、布莱克本
“大鹏”战斗机(1938)

所谓的“炮塔战斗机”却笨拙到没有多大实际杀伤力(参见《渣机一箩筐52》)。
1、布莱克本
TB双体水上飞机(1915)

原想作为“飞艇杀手”,却够不到德国飞艇活动的高度(参见《笨鸟难飞5》)。
布莱克本一家在“十强”中就占据了半壁江山还包揽前三,什么仇什么怨?!
来源:Hush-Kit网络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