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次著名的科举考试
(2016-06-22 06:08:55)
标签:
历史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中国汉民族历史自隋朝创设科举取士制度以来,科举不但被认为是选拔做官人才的一种手段,更是社会已经规范化和安稳的一种表征。这种社会规范化和安稳,在传统国人看来,与何人坐朝没有必然联系,只与社会规范化本身有关——传统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需要这种社会规范化和安稳,即人人向往和平(社会规范)。
据史料记载,满清入关之前,受明朝汉文化影响,清廷已(在东北)举办过三次开科取士考试。在移驻北京即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政府举行了首次面向全国的科举考试。有史述者称:很多汉族文人为了民族大义没有参加,只有少数败类去参考了。但结果是,清政府把那些去参考的汉族士人全都录用为官。据此,待再次开科取士的时候,很多汉族文人都去参加了。
清朝第二次著名的科举取士考试,是在晚清太平天国坐镇南京之际。史料称:太平军刚攻占南京的头几年里,科考“题目皆出自伪书,不本四书五经及子史文集”,即它抛弃了四书五经而改考耶稣基督教的教义。这是为同期以获取两湖地区富豪士绅钱财(初期湘勇无战争经费)和道义支持、讨伐太平天国的曾国藩湘军找到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但史实是,太平天国的科考,存在着从反儒到修正儒学为自己政权服务的一个变化过程。至1861年初,太平天国也将古代经典纳入科考内容。“就一八六一年四月苏州附近举行的地区级考试来说,应考的青年学子上榜率达四成或五成。就清朝的科举来说,上榜率可能只有百分之一。欢天喜地的中第者得到现金奖金,还有新学位和进一步参加苏州省级考试与南京全国考试的权利”。此次科考“作文题目除了出自宗教教义的,还有出自《论语》的。该年考试题目的全文今已不存,但有人在日记里记载了作文提示”。这段提示出自论语:“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材料均引自美籍学者裴士锋所著《天国之秋》)。这位美籍汉文化学者评论太平天国所选题目说:题目如此不吉利,“犹如对太平天国欲从战争废墟创建新国家的宏图大业泼了一盆冷水”。笔者以为,这位美籍学者不懂中国传统政治的奥秘了。食和兵都属“利”字范畴,中国古代文圣所不为也(所谓“君子喻之以义,小人喻之以利”),而“信”属精神范畴,是立场、是非原则的大问题。这种崇高追求,也是中国古代文圣永远立于不倒之地的奥妙所在;但它一币两面的另一面,恰恰正是中国文字常见的一词:空谈误国(即“一盆冷水”)。而此时正处于全国性“利”字下风的太平天国,要的正是这个。众所周知,现代文明讲求人的生存与生命第一位,而落后文明则往往强调人的节操第一位,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是社会阶段的一种历史发展规律。
清朝第三次著名的科举考试,发生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京津地区之时(8月中旬占领北京)。有史笔记载,为了收揽民心,“不可令学士文人向隅”,八国联军天津临时政府(天津都统衙门;1902年8月由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接收)模仿中国科举考试,在北京最大的金台书院举行了一次科举考试。联军元帅瓦德西“亲临金台书院,考试诸生”。有史笔记载,一位浙江文人获得了科举第一名。这些参考者,是否同样会因民族大义而被指称败类?或者说,历史中国种豆得豆,一贯追求立场是非和好坏,而得到的结果,恰恰正是这种立场是非好坏(不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辛丑条约》签订即列强承认现有满清政府继续行使其国内最高权力之后,在其主导的《辛丑条约》“附件八”里,山西等外国人被杀最多的县城,被(列强)禁止“五年内不进行科举考试”。
2016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