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文化影响及至具体战例

标签:
历史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文化本该指历经一个较漫长历史阶段凝练而逐渐形成某一人文习惯的一种社会现象。也就是说,文化必须与一个较长历史阶段互为对应。反过来说,就某一人文行为,是称不上文化的。如果把某一次人文行为称为文化,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呆子”了。即,“之乎者也”是文化,但把说“之乎者也”的一次行为视为文化,则是书呆子。
八里桥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和英法联军在北京最后一道屏障“八里桥”一带发生的一次著名战斗。其之所以著名,在于它是京城的最后一道屏障、清军投入兵力之多,及战斗之惨烈。据国家图书馆藏本、清人所写《庚申夷氛纪略》记载:是役由胜公(胜保)率京营在八里桥南之孤庄首先与敌接火。战斗打响后,胜公一马当先,跃至敌阵之前高声喊话:“我是胜保,尔等亦尝闻我之名乎?”这段喊话记载,不知是清人《纪略》作者的一种叙事方式,还是发生在战场上“胜公”的真实行为?但毫无疑问,二者都有文化式书呆子之嫌。
不得不说,传统中国人深受历史名著(文化)的影响,比如《西游记》、《聊斋》、《三国演义》等。我们常在《三国演义》中读到这样的冷兵器战场叙述:赵云大喊一声:俺常山赵子龙是也!张飞大吼: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此一战!这种大喊大吼之后,接下来的叙述往往是:吓得敌兵四散奔逃,屁滚尿流。就这次战斗而言,假如把这种书本剧或舞台剧搬至战场的人是胜保,那么胜保是一个书呆子——他面对的是语言不通、初次接战的“夷”人:大名不是自己报出来的,而是在不断交战中实践出来的。假如把这种书本剧或舞台剧搬至战场的人是《纪略》作者,则无疑,这位作者把漫长历史阶段形成的“文化”与某一次具体行为搞混淆了,受古旧“文化”影响至深甚至毒害至深了。
《纪略》继续说:此役伤毙敌兵千余人,敌尸狼藉,运尸船连发九艘方才清理完毕,我方亦“伤亡者多”,但“无一退却”。
现代人知道,历史不应该也不会是“一言堂”。中国近现代至今一百七十多年以来,无数(中外)史料揭示:此战清军三万多人,死伤一半;而英法联军的伤亡情况,据查有三个数字:十二人。——此战后,法军指挥官孟托班被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封为“八里桥伯爵”,却遭到反对派的指责,“我们只有十二人被打死”,不值得给予战场指挥官如此奖赏。上千人,即是清人所记载。数百人。——当代晚清史研究者通过对清末历次中外战争伤亡人数对比与统计,得出这么一个规律:洋军伤亡个位数,则清军伤亡千位数。按此推断:此战清军死伤万位数,则洋军死伤百位数。也即,此战英法联军死伤数百人的历史记录,具有较大可信度。
夸大敌方死伤人数是中国的一种古老传统,它寓于的文化道理是:长我志气。但为了迎合这种文化而漠视或忽略具体一次行动,把具体行动等同于“文化”,则有些书呆子或本末倒置了。《纪略》作者说:在胜保大喊之后,清兵无不奋勇向前,“进如山倒”。在依托以手工农耕文化为背景即冷兵器和依托以机器工业文化为背景即热兵器的晚清中外战例中,《纪略》作者仅此四个字,无疑已经泄露了清兵马队(蒙古骑兵)遭遇炮火轰击的战场惨烈真相。晚清这种类似文化式战争还有不少,比如“粪桶战”——晦气文化,比如“经血战”——歧视女人文化。不懂文化真谛的人,恰恰在大谈“文化”。
胜则为王败则为寇也许是迄今为止的人类“文化”之一,它忽略了人类本身每个族群或国家的真实、内在、具体的每一次行动,重结果而轻过程,便本末倒置了——过程产生结果,而非有了结果(掌握了权力)才有一切。
注:关于“八里桥之战”,就英国军队来说,英国历史档案记载:2人死亡(一人为英军,一人为印度兵),29人受伤(11名英军,18名印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