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是不值的问题

(2015-11-02 06:05:51)
标签:

文化

分类: 背景史评

(史论外一篇)

 

 

人类历史存在着这样一种常态现象:社会时势的变化,会使人们对彼此时势中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一种陌生感和困惑感,即在理解上进入一个歧途。比如,当打江山人的后辈已经恢复了旧传统之后,人们会为那些因打江山而抛弃生命的前辈们感到不值,轻叹一声:徒劳一场。

 

其实,任何社会人很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变化时势来之不易。人们愿意增加个人的一点点力量去扩大这种时势影响力。用一个经济学上的比喻说,当某一股票上涨时,每个股民的购买,会扩大这个股票的上涨态势。加入时势的人们,只是期望这种变革旧时代的大时势早日到来,至于时势到顶以后会回归怎样的结果,那些时势中的人们,大多是不会考虑的。

 

所以,后人尤其会为那种前辈感到不值:城池已经被攻占,旗手把一面旗帜插上了城楼,但一颗邪恶的子弹夺去了那位旗手的生命。这种“不值”观,是时势转变以后产生的(纵向社会)人与人、时势与时势之间的隔膜。

 

清朝灭亡之际,一位西方学者这样描写人类常态性的革命者:“那些农民骨子里就有一种战斗热情,清朝即将覆灭的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这让他们心潮澎湃,扔掉锄头急不可耐地冲向战场,随时准备着战死在激烈的战争中。”

 

 

史料记载,清末光绪皇帝聪明好学,有一改清末中国落后的志向,但在慈禧太后的淫威下,他性格软弱,终久成为了无所作为的一个傀儡。在关于明末历史的一段视频中,笔者听到了这样一段对崇祯皇帝的评论:崇祯皇帝很有雄心整治朝廷腐败,也很有作为,但他性格暴戾,喜怒无常,终久无法挽救明皇朝的颓废。

 

中国人擅长于把“成败”归于个人的性格,包括史笔史论有很多对清末民族英雄左宗棠难于为官的“乖张”性格的推断。

 

性格论的背后,是中国人千年以来根深蒂固的“修身养性”观,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以及“棒头上出孝子”的家庭暴力观。一个在严苛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笔者难于相信,会“养”怎样的“性”?中国传统文化苛责多于鼓励、批评多于表扬,它形成了传统中国人不善于赞美、同时缺乏自信的国民性格。这是旧文化给予的一种历史逻辑。

 

“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句仍带有自然属性而缺失制度规范的“中国公理”,在今日世界,是中国这个古老国家所特有的。 

                                                         20159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古人的死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