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死哭
(2015-10-30 06:04:44)
标签:
文化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在古旧中国(汉民族),夫妻之间是不可以表达爱意的。这种现象,一直存续到我们父母辈的青年时代。笔者甚至认为,当代中国女人常用“你走”来挽留钟意男人的表达方式(绕着弯说),在心理学上表现为“正话反说”,就是千年古旧中国不能明确表达爱意的一种潜意识残留。
由于古旧中国封建礼教束缚,青年男女在公开场合哪怕有一点点爱意表达,也会被指责为轻浮或淫荡。那么,在古旧中国,男女之间到底会不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意呢?让我们去看一看十九世纪中晚期一位英国人对中国社会的观察记录。他写道:
“在中国,妻子什么时候才会主动袒露自己到底有多爱丈夫呢?只能等到丈夫离世后。你要是想知道,就在两天以内去她丈夫的坟前,就会见到悲痛欲绝的妻子在坟前跪着,泪流满面地倾诉自己对丈夫的痴心。她说:‘啊!我的心啊,我的爱人,你是我的命啊,你到底去哪儿了?没有你我活不下去啊,现在家里就剩我一个人了,我心里一点光都没有。你回来吧,亲爱的,没有你我真活不下去!’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她一直在这里哭诉,释放出自己所有的感情,她诉说自己凄凉的人生,用世间最真挚的话语告诉丈夫自己的爱以及失去他后心被碾碎般的痛”(引自麦高温著《多面中国人》)。这种催人泪下的死后哭喊场面,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那么地熟悉。
假如在人活的时候,夫妻之间任何爱意的流露会受到封建礼教的指责,那么,只有在人死后,一方对另一方情感的尽情泻泄,才会使得封建伪道士们善罢甘休。这不能不使人感叹这种礼教控制下的同一种文化现象,这便是中国社会事实上一直存在的“死好”现象。哪怕某个人像常人一样会犯错,甚至犯过大错误,但正巧此人死于某一件善事上,他便会留下好名,并放大此人生前的很多善行而忽略他的错误(为了树立所谓“榜样”)。这是封建礼教“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常用伎俩,也是这种文化的产儿。落后文化必然由其落后的社会现象表现出来,这是历史铁律。现代人知道,它对中国一代一代后人的社会认知,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成为人们潜意识里的死结——把不正常当作了正常。
这位英国观察家继续说:“我要说的是,中国人因为那些陈旧的、与浪漫一点边也沾不上的风俗习惯的压迫,建立起来的家庭确实令人厌倦,但在这片土地上并不是完全不存在滋生爱情的土壤,其实,中国这个美得像花一样的国家,它的人民也崇尚爱情,追逐不变、浪漫以及忠诚的爱。”(同上书)
封建礼教束缚了中国千年,在新时代新观念早已蔚然成风的今日现代世界,我们应该加倍地宽容青年男女之间相互爱意表达的各种方式。因为爱的表达,是人类最美好的;而一个没有爱和鼓励表达的国家和民族,一定是难于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