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只立言不立说?
(2015-01-07 10:10:54)
标签:
军事 |
分类: 背景史评 |
中国现代文明的源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诸子”学说,是源于古代农耕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我们至今仍可以读到那些与古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只只小故事。人类思想发展史告诉我们,人类确立某种思想,必须以社会生活、人们行为(普世观)作为自己学说的支撑点;脱离了人类现实生活,便难于成为一种理论体系(现实有“学术只是社会现实之外的一种理论”的糊涂观)。
但是,古代中国自从在1400多年前隋唐进入科举选官制度、确立“代圣人立言”的官阶遴选模式(即“读书做官”)以后,中国便进入了一个持续千年的“立言”(不成学说体系)时代。有当代史学者根据史册考证也承认:中国古旧传统社会只“立言”不“立说”(晚清著名如曾国藩的“三立”,其中一立便是“立言”)。其实,这只是从封建时代的“主流”表象中得出的历史结论。
这种只“立言”不“立说”的原因是,中国自古是一个崇古的国度,古代“圣人”(现代人知道,这违背“人无完人”常识)早已为中国后人确立了学说思想,后人只需要在古圣思想的基础上阐发引申,便可以达到“立言”目的(历史的同叙是:历朝历代帝王模仿着古圣,为后代确立“祖宗之法”条律,其心态不是开放式而是封闭式,如晚清道光皇帝便一厢情愿地称《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这样的文化背景,也是“立言”现象存在、中国社会观念再也难于进步的重要原因——一有新思想出现便被这种“古圣”主流观抹杀了,因为那叫“犯圣”(它养就了中国后人难于出现顶尖人才的劣性文化基因)。无数历史文献也可以证明:远古(传说)尧舜禹“三代”一直是封建时代倒着追崇的理想境界。
中国数千年封建皇朝“立言”,使得原来的“立说”(理论源于生活)成为了更远的古人传说,并且在社会的变迁中湮灭了。立言在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变迁中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学术在人们的观念中成为了“他物”)。立言只成为了一面扯着(古圣)“传统文化”的大旗,驱赶着据说永远无法超越“古圣”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芸芸众生,——它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叙述中,也对应着君子与小人、主子与奴才的社会关系。中国古代(农耕式)文化就这么重彩涂抹地一路走来,我们至今仍可以从“思想”演化成摘取的“语录”中,看到从“立说”到“立言”的历史影子。
在注重个体情感性的文学文字中,我们常会读到这样的句子:你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中国成语自欺欺人也是这样:你只有成功地欺骗了自己,才能有效地欺骗他人。数千年封建统治阶级义正词严地扯出几句与现实社会毫不相干的“立言”(说的一套、做的又一套正是这种劣质文化的来源)。它只感动了自己,使得自己膨胀虚胖,且一发而不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