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到历史的一点联想
(2014-11-19 06:18:55)
标签:
军事 |
分类: 背景史评 |
即便在当今社会,我们仍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人们把《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甚至近代社会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等等无数前人的小说作品,当作“历史”在研究(包括清末徐珂编撰的《清稗类抄》,也是真、假历史混合体——一个“稗”字,编者正想说明这一点)。我们都知道,历史具有真相性,而演义小说则具有塑造性、夸张性和影射性。
就“历史”而言,中国自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创立《史记》体裁以来,帝王本纪、将相列传式便成为了“历史”写作的模本,它被称为正史,或说(一朝)皇亲国戚演变史;与之相对应的,便是涉及民间人物的野史(也可称“稗史”,包括“家谱”)。但与原本具有泾渭分明愿望正相反的是,两者落得了相同的命运:都当不得全真或全假——这几乎就是古代社会传统迷信“信则有不信则无”在人文观念上的一种历史同叙。这也是后人会看到前人叙述中常常出现“据说”、“据传”、“传说”(至远古三皇五帝时代)等词语的原因。
历史何以只处于“传说”尴尬境地、而把小说和演义当作了历史研究?人类总是欲望表达一种真实,但古代现实性封建专制社会却因立场性需要,不允许这种真实,于是人们便把说真话的机会寄托进了表达真情实感、演绎鲜活人物的演义、小说题材中了。直到中国晚清近代,皇朝帝王历史成为了“任人打扮的小女孩”(民初著名大学者胡适语),而小说演义的历史研究,则继往开来。这是蒙昧时代封建统治者否认(国家)社会共生一体性(统治与被统治地“与民对立”)、神化正史、妖魔化野史惹的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