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合力”
(2014-11-26 06:19:03)
标签:
军事 |
分类: 玫瑰花专集 |
中央十台是我长久以来比较喜欢的一个频道。但最近数年来,它的味道有了变化,不再具有较多的对未来科技探索的内容,而是充斥了很多对古往传统中国“传说”的拼凑内容(专家、精英思想)。“发现”的方向变了,“科技”便失去了实质含量,这档频道便文不对题了。就连我那位年近八十、典型的中国农民老丈人也说:怎么把那些封建迷信的一套也搬了进去?而他把这种责任归咎于他曾经历过的那个年代的老观念“文艺界”。
传统国学是最近几年在媒体舆论(当然包括十台)上出现很频繁的一个词语。什么是“传统国学”?如何用一个比较精炼的词语去界定它?是否可以这么说:传统国学便是故往中国的国家学说;而一百年前古往的传统国家,便是一个一姓家天下(没有现代国家概念),它的话语霸权掌握在一小部分统治阶级手中。以此推论,传统国学便是传统统治者学说,就是一百年前(清末民初)中国前人在媒体上曾经批斥过的“君学”。这是一个很般配和贴切的解释过程。因为,在这个所谓的“国学热”舆论中,没有现代人都知道的古代人民的动态因素(人民创造历史中的“人”的因素——相反,近年来的舆论在否定这种史学观点),没有反映出在社会创造力中发挥第一因素的实践者、劳动者的聪明智慧,没有很具有古代农耕中国科技含量的民谚、农谚内容,也没有能起到警示、提醒作用的精华与糟粕之区别。我曾经疑惑过:我们穿着现代人的衣装、用着现代人的科技产品、却竖着(前些年流行“穿越”一词)一颗古人的脑袋?
现代人都知道,任何时代的现实社会与舆论传播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个落差(譬如,令人难于置信的是,凡中国人都经历过,上个世纪末提倡“素质教育”舆论之后,却迎来了2000年初十年的“道德大滑坡”舆论,两相对比,很是滑稽)——舆论与现实的这种落差,曾导致“历史”叙述走偏(“历史任人打扮”——胡适语),从每个人都是凡人的真实历史变成了史笔刻意自大、夸张、神化的“英雄史”、“帝王史”。我们在当今社会的媒体舆论上,很少看到凡人凡事——实际起到主要社会作用者的优秀报道(平民英雄才能感动、感染每一个人),而大量充斥了凡人凡事的打架互殴、慈善诈骗、性侵、吸毒、互殴互骂、炫耀追星(明星豢养粉丝现象),以及某些政府部门令人瞠目的巨贪现象。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社会合力现象——最近数年流行词“不作死不会死”,它是在进取还是在自我毁灭?中国精华古语曾经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一个平凡“匹夫”(包括“权力者”)正在凡人凡事地、合力地做着怎么的“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