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夹缝中的孝字

(2014-08-08 06:06:48)
标签:

军事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自从20世纪初清末民初移风易俗开始,中国几乎用了整整一个世纪时间,对封建纲常伦理君臣父子“忠孝仁义”进行了揭示:历朝封建统治者把千年中国民间的淳朴优良思想,转化成为蒙蔽、愚弄人民的工具。尤其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中国更是对这四个字排首位的“忠”,给予了很有所指的鞭挞(经历过的人都懂得)。忠字已没有了抬头的机会。

从字义来看,忠和孝有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前辈的单向含义;而仁和义则有双向对等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两个字有无抬头的机会,(在中国依旧官本位体制下)是很难说的。

也就在近数年来,“孝”字开始唱遍大江南北、平立媒体(甚至在各地某些公园中都装潢了“孝”道“传统文化”宣传廊)。千年根深蒂固的民间淳朴观念,终于按不住头颅了?

由此引申出了一个话题,“孝”有没有被古代封建帝权所利用?晚清无可非议的统治者代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这一对名义上的母子,又是如何体现这种“提倡文化”中的“孝”的?

光绪是慈禧的外甥,于四岁被抱进皇宫作为帝位的接班人。然而,他在一生中,仅于亲生母亲临终之时,才被慈禧太后允准去面见母亲。史笔记载:慈禧的那位胞妹,在生前偶尔进宫时,只能眼里含泪远远地望着戏耍的那个亲生儿子;而慈禧对光绪,则以孝治他。光绪一生“没有一天不到那位‘亲爸爸’面前长跪请安。”

晚清近代史研究者孔祥吉先生这样描写成年后的光绪皇帝:“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他为宗社担忧,‘声泪并发’,然而,却又怕‘母后生气’,不敢放手主战,而光绪在给康有为等人的密诏里,还强调‘上不失慈母之意’。这个口口声声要‘以孝治天下’的皇帝,最后却使自己变成了曾对之曲尽孝道的慈禧的阶下囚。‘求治翻为罪’,‘称疾诏书哀’(严复),光绪的悲惨结局,简直是对孝道的绝妙讽刺”(引自孔祥吉《晚清史探微》。注:严复在光绪被囚后写下了这两句诗,“称疾”即上谕称光绪忽得重病,不再行使帝权)。用现代观念看,与单向性“孝”可以一比的是,上世纪美国的“种族歧视”曾使得美国黑人成为民众观念中“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的一个群体——一个“孝”字会使得中国晚辈同样如此。

   笔者像不相信“忠”一样,不相信“孝”(古代无数帝王家以不孝闻名的史例太多了;现实世界确实存在狭隘索取的忠与孝,以及愚忠与愚孝)。它虽然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中国故往淳朴观念,但只要台上台下、当面背后、口头行动这种缺失诚信的两面文化依旧存在,最近数年“孝”字复兴势头,将长久地成为一个争议话题,或就是一阵风(某些观念性词语难说是非对错,而只反映出一种理念,即它是否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相互尊重、平等相处的进步文明观;而单向意义的古代思想“忠孝”正缺失了文字背面的文明社会进步理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