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磊东
磊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216
  • 关注人气:3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上的两次排队

(2014-08-13 06:01:38)
标签:

文化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笔者以为,在清朝末年上溯的中国封建皇朝社会,有两次排队案例,可以作为一种鲜明的历史性标志,载入中国史册,让后人永远铭记。

一次为武,一次为文。

清末义和团运动期间,京津地区发生过一次轰轰烈烈的、北京王府门前门庭若市的义和团各“坛”进京排队“挂号”热烈场面。“挂号”即获取清政府关于某坛义和团“合法化”的认证书。大量史笔记载,凡挂号登记的,即为“真团”,凡没有挂号登记的,即为“伪团”(要剿灭)。可以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片彩旗飘飘热闹非凡场面!满清王府里的那些工作人员,是怎样的一幅忙碌、应接不暇场面!有清末史笔这样写道:“已在端邸挂号听调者(回籍听调),共有一千四百余团,每团以二三百人计,至少亦百人。团长各自为雄,并无总头子”(引自袁昶致张之洞信函《致夫子大人函丈》。1900年北京义和团运动高涨期间,大理寺卿袁昶不断把朝廷情况用密函方式传送给张之洞,成为张之洞辨察京城“政治风向”的内线。此一行为也成为袁昶被清廷所杀的原因之一)。“端邸”即端郡王府。以此史笔(只一个王府)计算,此时已被端王府动员和登记的义和团总数已达二三十万人。清末以来一种义和团史观认为,晚清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者(总头子),但挂号领取认证,难道不就很简单明瞭地说明:清政府就是“各自为雄”的义和团“总头子”?(注:袁昶在庚子六月初二日致张之洞信函中说:“团长则四品宗室长四爷,服拳民衣冠,而弃其四品冠服矣。”)

这种轰轰烈烈场面的产生,缘自于此前清廷中枢各官员深入京畿地区民间调研(显然只看到了表象)的结果:民心可用。把民众组织起来,可办大事——发动反入侵排外战争。但这段义和团运动历史的结局是,民间义和团为这场惨败战争代罪受过,成为史论中的“愚昧的义和团盲目排外”。

中国历史上另一次排队案例,发生在唐朝初年。有史笔这样称:唐太宗李世民看着进京赶考、排队进入科举考场的读书人说:天下英才尽入我彀中矣。假如清末发生过一次武化排队,那么上溯科举制度始创时期的(隋)唐初,则显然发生过一次文化排队。

自隋唐开始,科举考试有一条重要原则,便是“代圣人立言”。代通借,借通假。隋唐以降的读书人,必须站在古圣的立场上,假想自己就是“古圣”,去阐发古圣的伟大思想。现代人类观告诉我们,所谓“古圣”,其实就是二三千年前社会中那么一位普通的读书人和思想者。在后代无以数计的“代圣人立言”下,古代那位思想者,不想成为“圣人”(圣化、神化的对象)也难(特别说明:英才一旦“入我彀”,便丧失了“英才”必备特性)。

其实,从隋唐开始的历朝帝王,甚至上溯逐渐形成读书做官科举制度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帝王,都会深知,歌颂古圣只是一个花枪,歌颂现世“圣君”才是“道统”硬道理。千年读书人排队案例,练就了(封建皇朝直至清末)文化人擅长歌颂的、步调一致的(难于否认总体上)扭曲潜在秉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