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忍”字了得
(2014-07-29 05:58:42)
标签:
军事 |
分类: 背景史评 |
人是一种感情动物,是不是?有感情就有情绪,而情绪必须得到宣泄,是不是?
然而,中国自两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农耕)文明开始,向中华民族灌输的,除了诸多观念以外,便是以“忍”字作为其精粹之一的文化观念。于是,一旦历史社会发生周期性动荡甚或暴乱,高调大唱先代(朝)的和平、盛世,以及“古圣治世”,便成为这种灌输下的主要论调。春秋晚期(东周列国)社会动荡之际,便出现了一种“克己复礼”的“忍”字学说,即应该恢复古往“周礼”。这一学说的理想便是恢复从前盛世,也可称复古。子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至根据民间传说创立了远古尧舜禹“三代”古圣“盛世”学说,把榜样(力量)寄希望于古人。
古人之伟大,有传说、学说为证;而现世是这么的不堪;未来更是看不见摸不着。这是这种学说能够得以确立的人类心理基点。在学术上称厚古薄今,在民谚上称一代不如一代。学术与民间认知交相混杂,它是一种绿叶映衬红花、得到千年封建中国认同的社会传承观念。
于是,秦始皇剪灭分裂、统一六国,被骂为(不如古代圣人的)暴君。而其后皇朝更替,封建帝王用同样暴力手段建立新政权,被骂成暴君的暴君,比秦始皇有过之无不及。这种文字表达,在历史文献关于历朝社会动荡、杀戮、流徙、逃亡状况的记载中,可谓比比皆是。即使在两千五百年后的当今中国,骂某一新政权缔造者为比秦始皇还暴君的人,也大有人在。
人是需要情绪宣泄的,忍只是中国社会情性诸多元素之一(古称“修身养性”);千年的忍文化,终久会因现世不堪而爆发。而这种爆发是非理性的(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人的问题才是最大的政治问题)。
有过之无不及,是中国传承文化思维中一个脱口而出、无需推敲的表达方式,而它恰恰正是今不如昔、古代多圣人现世多小人、一代不如一代的相同文化表述。这是观念禁锢了人们思维开拓性以后的一种思维模式(同样不理性而相反的颂词则为“旷世绝代”的“圣人”和“天才”)。难道真的后人不如前人?
古代封建中国多出贪官(“富可敌国”一词便出自古汉语),骂贪官这种情绪发泄,同样如此。后代更比前代贪,这大概是人们情绪发泄、脱口而出的惯用语。其实,这只是一种封建制度性的循环而已。它像雪球滚大,终久崩盘,然后再来一次。
无论忍字在中华民族性中占几多成分(忍的另一面便是压制),它是否需要被夸大渲染,姑且不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自中华民族最后一个封建清皇朝垮台以后,中国整整花了二十世纪一百年时间,弄明白了一个道理:“后代总比前代聪明”,而非所谓“古圣”、“人心不古”,尽管不时仍有舆论不用脑子地骂中国后辈“垮掉的”、“颓废的”,——一个子孙晚辈如此的民族,有希望吗?
忍字情性被夸大为文化,将遗患于中国后代。以古往历史规律去看,应该是没有悬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