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维新派阵营论
(2014-08-01 06:06:27)
标签:
军事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假如古往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王朝主流舆论是以“三纲五常”、“君臣父子”观作为社会认知的基点的,那么,在近代一百多年中,由于几乎没有间断的外国入侵和国内战争这些条件,中国的主流舆论则是以战和观作为社会认知的基点的。战和则意味着立场分野和敌我友,意味着是非爱憎,意味着嫉恶如仇、忠奸分明、非白即黑、非此即彼。
晚清戊戌变法对当时和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因此,对维新变法人物的探究论述,成为其后无数史论者的热点,对戊戌“六君子”的是非断论,也从未间断地出现在近代史论者的著作中。
上世纪中后期的中国主流史学舆论,是这样评论“六君子”的:在维新派阵营中,“右派势力最大,中、左两派较小。表现在光绪帝任用专办新政的军机四卿杨锐、刘光弟代表右派,林旭代表中派。……实际上只有谭嗣同一人尽力新政。杨锐是圆滑官僚,张之洞最亲信的门徒,代表假维新系”,这一史论观几乎影响了数代人(范论史著。注:并不以此就可以否定范论其他史观)。
为什么要为一个本该鲜活多彩的历史人物划分派别?难道任何时代的个体人物,不都具有像自然界赤橙黄绿青蓝紫一样,具有不同的人性侧面(常用“外圆内方”来比喻一个人的为人处世)?这就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生动、魅力所在。也许,这种划分,就对某一时代来说,是一个“大是大非”问题,但就纵向历史社会来说,却成为了后代争论不断的“翻案”现象(经历了二十世纪的每一个中国人,不能不说见证了“打倒”与“翻案”这出悲剧;由于“打倒”的绝对性,翻案也似乎显得羞于见人、悄然无声,只成为一种政治“信号”)。此说与彼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成为了纵向社会“六十年风水轮流转”的舆论推倒重来。它构成了古旧中国循环史观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百年来,对“正反”历史人物的翻案现象,可谓层出不穷,“大是大非”,像古往传统中国一样,只成为了可悲的混淆性的无是无非)。
笔者在前面文章中说过,中国有一句古语: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是不可同日而语、又天壤之别的困惑;同样,民间搬弄是非者,被称为小人;而在学术高端搬弄古人(包括现世)是非的人,却被尊为政治家、大学者?
任何一个常态社会,不能以是非、忠奸、非敌即友去评判古人(当然包括今人),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中国人所认知。
一个时代营造一种社会认知,人本就离不开社会环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此身在山中”的局限)。结合那样一个时代和环境,这种社会认知观的产生,也许,同样不能仅以是非错对去作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