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磊东
磊东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3316积分
  • 博客访问:11,894
  • 关注人气:330
  • 获赠金笔:53
  • 赠出金笔:6
  • 荣誉徽章:元老博主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晚清李鸿章受到的赞誉

(2014-06-18 05:50:26)
标签:

军事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近代史把晚清中国称为半殖民地时代,它与被殖民地国家的区别之一是:那些殖民者无需在一个完全的被殖民地国家寻找一个代表与之沟通(在印度,英国人自任总督),而在半殖民地国家,殖民者必须寻找到这样一位代言人和沟通对手。晚清李鸿章和同期稍前的恭亲王,便是列强在半殖民地晚清中国的沟通对象。这也是很多近代史论者所说的恭、李二人竭力对外羁縻、以把外加对中国(政府)伤害降低到尽可能最小程度的一种相同表达。

正因为需要这么一个晚清中国内部的沟通对象,为创造这一条件,列强殖民者对于这么一个人物总是赞誉有加的。——这种赞誉之词并非完全反映出那个被赞誉者的真实情况,而只以为赞誉者服务为第一要旨的。无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对被迫签订条约的恭亲王“开明亲王”的赞誉,还是对晚清三十多年主持“外交”的李鸿章的赞誉,包括清末民初对后来复辟帝制的袁世凯的赞誉,都是如此。半殖民地洋务时代造就了这么一些历史人物。

史册所载欧美对李鸿章的赞誉达到最高境界,是在1896年甲午战败以后的李鸿章访美期间。美国新闻界报道:美国所在城市“万人空巷”以观瞻中国来访的“李副督”。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国内,1895年甲午战败后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被骂之声余音还在。国外高度赞誉,而国内骂声未断。历史地看待,看待同一事物的立场和角度不同,结论便不一样;谩骂与赞誉都具有了难于确定性——被后来纵向社会的所谓定论和称颂之循环所证实。

和国内对李鸿章骂声相互衔接、有因有果的,是长期以来国内舆论界、包括清政府,并没有十分地赞誉李鸿章。在一个忌讳“功高震主”的封建专制国家,贬损官吏奴才,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只为乾纲独断服务的观念,与列强对李鸿章的赞誉,在逻辑上是相通的。结合晚清三十多年清廷收拢中央集权的“同光中兴”及清廷“清流派”对洋务官员的指责(晚清著名的羁縻策略,在对内对外上是一致的),李鸿章的声誉同样不怎么好(曾国藩同样如此——排除麾下圈子内官吏对两者的高度赞誉)。

清末对李鸿章最具代表性的看法,是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以后那位总理衙门同文馆学生齐如山(1875——1962,后来成为了戏曲家)对京城皇族亲贵的描述:这些亲贵平时把汉奸、卖国贼李鸿章恨得咬牙切齿,而此刻却极力盼望他早日进京与八国联军谈判,对滞留在上海、迟迟不到的李鸿章怨声不断(《齐如山回忆录》)。

李鸿章进京谈判之初,列强公使之间有拒不承认李鸿章谈判地位的争论,但史册记载,俄国公使率先承认了大清政府的这个代言人和沟通对手。晚清历次战后谈判史实说明,列强也害怕失去中国内部的那位可以驾驭的代言人和谈判对手。假如入京谈判的李鸿章被俄国军士层层护卫,以成为他们唯一可以居为奇货的沟通对手,是对半殖民地晚清中国全权谈判大臣的重视,它和美国欢迎李鸿章访美的场面有相通的一面,那么,俄国对李鸿章的这种“重视”,其实在四年前李鸿章访欧美期间的第一站访俄,已经表现了出来。

前辈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记述:“方李鸿章之奉命西行也,俄人虑其先至西欧,为他国外交家操纵,故派乌克东斯奇亲王迎候于苏伊士运河左近。候李一到,即迎入俄政府所备之专船露雪芽号,直航俄特沙。西欧各国邀请绕道参观之电,虽纷如雪片飞来,而李鸿章卒为俄人所包围,未能先赴他国。既至俄境,俄人以极隆重之仪节款待之,并派大队兵士为之扈从,迎之径入俄京。”

这是大清国代言人和沟通者李鸿章的荣誉?俄国对李鸿章“极隆重之仪节”,不像是对待一年前甲午战争两国打仗战败国的指挥者,倒像是对待一位从战场上凯旋归来的英雄。但历史已经确证无疑:俄国之所以这么做,只为获得更多有利于他们的《中俄密约》。

 

阅读(370)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谋贫富之均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幻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