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旧与复兴

(2014-05-05 06:22:06)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一个人什么时候最容易怀旧?也许人们会不约而同地说:当进入老年的时候。那么,历来的历史学者们常探究的那个由人组成的一个故往国家政府呢?它不排除有同样的倾向。

世界上最著名的复兴,可能有两个,一个是标志着欧洲即将进入近代的文艺复兴,一个是日本的同样标志着进入近代的明治维新王政复古

在一些关于记述欧洲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发源地意大利威尼斯的文学作品中,现在的人仍然可以读到这样的描写:人们在某个公共场地跳着早期的民族舞蹈;人们在交谈中闲聊着之前的趣事;谈论起古往,人们往往会眉飞色舞。中国有一句话:民族性的,才是世界性的。这种民族性,是人类普遍性大众化的本质反映,它是社会大众化获取进步的原始动力。欧洲文艺复兴之所以会留于史册,便是在中加进了人类大众化的本质动力——舍此难于进步,就像一个人老年时的怀旧一样。笔者赞成这样一种观点:一个国家的任何资源愈是平民化和大众化,而非仅掌握在一小撮或部分人的强大权力中,这个国家的社会文明(强国)程度愈高。

日本的王政复古同样如此。它并非是王政形式上的复古,而是推翻控制王政的幕府专制制度,在王政中加进由党派组成的内阁议会制度,用先进公平理念取代幕府专制。它所的,决非是强权的专制天皇,而是日本进入近代开国以后的敞亮。

反观清末史册所载的同光中兴,同样是一个怀旧时代,官僚史笔讴歌着强权性质的康乾盛世。中国近代史已经证明,它就是大清政府强权进入暮年、失去活力的一个真实反映。史笔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1870年,美国前国务卿西华德(曾与林肯一同遇刺而侥幸生还)离任后访华,1018日登陆上海。在街市上,西华德看到晚清中国官员举着各种颜色的伞,鸣锣开道,招摇过市,他对同行的助手说:这就是帝国腐败的证据……一个国家,就如同一个人,总是惦记着过去的荣耀,尤其是已经在无法发扬光大时。西华德是否把这种想法告诉给他后来会见的晚清官员,史笔没有记载;如果那样,他得到的答复一定是:这是历史长期造成的中国官僚(身份权威)特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