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不进则退
(2014-05-06 06:07:1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背景史评 |
现代世界观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总体上是前进的,人类社会再也不可能退回到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石器时代。人类历史上一些失落的文明,并不是因为倒向发展而导致消亡,而是因为其发展速度缓慢而被另一种更为先进的文明所排挤出了人类历史的舞台(如美洲玛雅文明——遗迹还在,和传说中的西藏象雄文明——遗迹已破坏殆尽)。人类文明的发展正按着人们的一个常用词“不进则退”在渐变进步着。
但是,有着两千五百年历史的中国古代儒学(在历史上历经衰落依然不倒)并不这么认为。古旧儒学认为,中国古代早已造就了大智慧的圣人,圣人的语录(古称论语)便是后世子孙们的指路明灯,后代不可能超越古圣,后世只需循规蹈矩地照着做就行,一切违背古圣意旨的言行都应遭到万世谴责的。这是中国一百年前上溯的数千年古文化出现“厚古薄今”传统观念的历史原因。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等这些现代中国人不时会用到的词语,正是那种文化认知背景的产物。一百多年前即19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西学中源”说,同样也是中国古文化“厚古薄今”的产物。
正因为有了“古圣”远胜于今人的千年痼习观念,因此,近代以来西方出现的科技文明和思想文明,在我们的老祖宗“古圣”那里早已出现过了,西方人只是偷窃了中国古代的“古圣”思想罢了。这是数千年更替王朝统治者文化(君学)倒立看待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文化思维。如果那些被历代一姓皇族统治者吹捧(只为现世服务)的“古圣”在天有灵,也会为这些“华裔”子孙们气歪嘴唇的。
现代中国人不否认人类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缓慢趋同性即殊途同归性(由人类共性决定)。数千年前中国“古圣”思想,只是现代世界文明的雏形,把文明雏形与文明(相对)成熟相提并论,不气歪老祖宗的嘴唇才怪!从王朝不断更替这一规律来看,吹捧“古圣”是假,吹捧一朝开创基业、“厚”一姓皇朝之“古”(庙号自奉“太祖、太宗”),倒是不言自明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说过:“世之侈谈皇古以及理想太高者,其不可用即由于此。然则历史知识莫贵于现世矣”。处于清末民初封建时代末期“觉醒”一分子的这位著名学者,一语道破了“古圣观”的荒唐以及今胜于昔、新贵于旧的历史观真谛。
其实,中国古代的“古圣”观,正是远古“女娲补天”、“盘古辟地”美丽传说的延续,但它只能是蒙昧时代的“人类学”。在这点上,它和西方古代的上帝创造了“亚当、夏娃”以及耶稣“圣诞”的美丽传说,倒确是相同蒙昧时代的“难兄难弟”之说。
基于人类社会总体进步这一历史事实去看,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就是落后游牧文明战胜先进农耕文明的一个过程,这种历史观(显然受了古圣观念影响)同样是错误的。游牧只是某一文明的一种(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并不完全代表那些游牧民族的思想理念和文化观念,而历史上中国北部边境上的游牧民族之所以能够屡次战胜中原农耕文明,只能说明那些游牧民族在追求进步的理念上已经超越了“不进则退”的农耕文明统治者。这在辽、金史,元史,满清史对中原汉文化的批评史料中,都有明确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