斌椿的“中国话”
(2014-02-19 06:59:1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古旧封建中国虽然经历了三千多年无数次王朝更迭,但它的话语霸权几乎没有改变。现代人对话语霸权的解释是:某些话语成为一种习惯思维,离开了这些话语,一个人就几乎不会说话。
《西游记》产生于民间,它像很多古代传说故事一样,先产生于民间的说书,再由某一知名文人整理撰写,成为一部“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古典名著。它描写了天国(天庭)和凡间的故事。这些天庭和凡间故事,正是数千年封建皇朝话语霸权下的产物。民间和朝廷统治者两者相生相养,成为一种思维、话语习惯。尽管《西游记》在问世之后,由于它具有“反天庭”思想,曾多次被皇朝政权打入禁书之列,但由于它是同一种文化话语霸权的产权,终久不会被排斥出古典名著之列。此谓“喜闻乐见”。
流传千年、传承未止、意境优美、但几乎无关乎现实社会民生疾苦的古代“田园诗”,同样是话语霸权下的产物。有学者指出,这种诗几乎没有时代进步和变化的特色,即数百年之前和数百年之后的文人作品,几无差别(包括“边塞诗”)。
近代史学者对于清末政府被迫设立的“总理衙门”下派官员斌椿(满族人)访欧考察所写《乘槎笔记》(注:槎:木筏),历来就缺乏好评,主要原因便是斌椿把乘“火轮”去欧洲的所见所闻“清廷化”,或说“清宫化”(也可说“中国化”)。譬如说,斌椿在欧洲见到自行车,认为是“木牛流马之遗意”;见到显微镜,便认为正出自《庄子》寓言之意。他在《四月二十三日英国君主请赴宴舞宫饮宴》后写诗两首:
玉阶仙仗列千官,满砌名花七宝栏;
夜半金炉添兽炭,琼楼高处不胜寒。
长裾窄袖羽衣轻,宝串围胸照眼明;
曲奏霓裳同按拍,鸾歌凤舞到蓬莱。
在瑞典国接受王太后招待后,斌椿赋诗盛赞:
西池王母住瀛洲,十二珠宫诏许游;
怪底红尘飞不到,碧波青嶂护琼楼。
琼楼高处、羽衣轻、曲奏霓裳、鸾歌凤舞、蓬莱、西池王母等等这些意境表达,便是典型的中国话语霸权下的文化思维。这位清末中国首位到达“异域”、见识了后人称之为“西洋风情”的总理衙门官员,说的竟然是与西方风牛马浑身不搭界的话,他不会说话了。在那个时代,不会说西方“鸟语”即不存在“公器付之公论”(徐继畲语)这种思维模式,是“天朝”统治阶级的骄傲。这是文化话语霸权的结果。
其实,后人也不能忽略了斌椿《《乘槎笔记》所载参观英国制船、钢铁、纺织等工业企业的写实记录,他的称赞和羡慕之情无不留于笔端。而这种称赞,几乎和同期“睁眼看世界”的清朝官僚学者徐继畲、魏源等人的著述,是一种同叙(斌椿从此销声匿迹也是一种历史同叙)。
为期四个月的欧洲之行结束了,在回国途中,斌椿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爱人行政抱病癍,补救心诚疾自安;
我是人间医国手,囊中救世有灵丹。
由于斌椿从此在清廷政坛上销声匿迹,后人很难体会到他“爱人行政”的真实意思。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是否也像自古以来传统中国年轻人那样“壮怀激烈”呢?但他的“人间医国手”,不能不说,正是和稍前龚自珍,及后来康有为等那些“保皇”、“立宪”派人士,甚至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是同一种文化思维;“囊中救世有灵丹”,也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儒祖孔子怀揣学术思想、周游列国劝说诸侯各国“霸主”(传统封建士大夫救世主式的所谓“解万民于倒悬”),及《三国演义》诸葛亮“锦囊妙计定天下”这种战争状态的一种历史文化话语的同叙。
文化话语霸权的千年传承,与古旧儒者“循环史论”的常用词“瓶颈”,有无相互关系呢?中国历史还在继续叙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