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日”
(2014-03-18 06:42:2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生日”是母亲的疼痛日。在科技医疗水平落后的古旧中国,“生日”更是母亲的鬼门关。自上个世纪以来,无论个体认为或是社会舆论,人们试图把“生日”的聚焦点转到“母亲”,但几无作用。由于千年观念痼习,至今人们仍把“生日”的个体人当做一个重要的日子纪念。何以至此?
一,在数千年封建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她们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母亲”不能存在这个要求,父子何乐而不为?
二,从积极的角度上说,其实古代人类也知道,生日个体人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未来。这和中国进入现代以来产生的思想:儿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一致的。
三,从消极的角度上说,“母以子贵”是数千年中国的痼习观念,“子贵”远比“母”的“鬼门关”更具现实重要意义。因此,“生日”个体人的大摆筵席、呼朋唤亲重要仪式,无关乎“母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退一步说,历史长期以来,普通芸芸众生,几乎对自己的“生日”忽略不计。
(注:以上短文,由清末阅读史笔对四岁的“宣统皇上万寿”作一点联想)
前一篇:斌椿的“中国话”
后一篇:洋务运动“挨延岁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