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磊东
磊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216
  • 关注人气:3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外国擅其能不可

(2014-01-06 07:10:00)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清末中国经历了一段中西文化取长补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历史过程。无数洋务实业家、思想家,包括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志士,都是这一时代主张的积极实践者。对清末中国作出杰出贡献的左宗棠说:“谓我之长不如外国,藉外国导其先可也;谓我之长不如外国,让外国擅其能不可也。”(《拟购机器雇洋匠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

然而,清末官宦主流达成如此“洋务”共识,却是经历了数十年落后认知、一次又一次的中外战争失败以后才取得的。他们沉浸于所谓“朝贡”式的“天朝上国”之中,歌颂的是历史长期以来固有天下时代的“盛世”(把“中国”理解为“中央之国”)。就在官僚阶层内部(士大夫魏源著《海国图志》)“师夷长技”刚出台之际,这一主张立即遭到了清廷体制内官僚士大夫的一致攻击,说是不但丢了天朝上国颜面,还丢了本国长技而不切实际地学他人之长,最终只能跟着他人亦步亦趋,他们提出本朝“文物制度”至为优越的主张,认为“师夷”可耻(洋务初期著名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也主张“优越”仍在,只需学习外国“开花炮弹”)。

其实,中国自古便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闪光思想,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在相互融合、交流和学习中取得递增进步的。中华文明就是在“中原”(现称黄河两岸“华北”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融合甚至残酷的互相征服过程中学习和壮大起来的。至今的人类学者大都认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进步的精神文明孕育先进的物质文明。甚至有学者明确指出:人类社会的进步史便是一部思想文明的发展史,着眼点不仅只在物质的富裕上——在史实中,缺失精神文明的“物质文明”也确实处于“破立”的循环中。中国历史后人不能一方面在歌颂逐渐融合发展起来的“中华文明”,一方面又在对与周边民族融合过程中的学习和壮大视而不见,仅仅沉浸于“夷夏大防”的古旧天下“盛世”中。异族或说外国“导其先可”,“ 擅其能不可”,这是中国先人的主张。中国古人早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箴言,人类社会就在“师人之长”的相互汲取中取得进步的(个体人的成长也是如此)。而清末向西方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曲折、维艰、渐进和痛苦的失败,直至涉及制度“变法”,正是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不自觉反映。

然而,在当今“复兴”思潮中,我们是否会避免陷入沉浸于古旧天下时代“盛世”的偏好中呢?“让外国擅其能不可”,这是前人的忠告。就法治制度文明而言,不能否认至今仍存在着现实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