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人”的先声
(2013-12-31 07:19: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在古旧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统治者大概都被塑造成为了“天”;皇帝便是那么一个“天子”。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光环,也是中国先人所说的那么一个笼罩在芸芸众生头顶上的“华盖”。史实真的如此吗?也许,自古到今的任何人都只可意会不可言表地心知肚明,那就是胡扯。
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历史无法否认的对近代中国变革产生过深远影响的魏源说:
“天地之性人为贵。天子者,众人所积而成,而侮慢者,非侮慢天乎?人聚则强,人散则尫,人静则昌,人讼则荒,人背则亡,故天子自视为众人中之一人,斯视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天下事,人情所不便者变可复。江河百源,一趋于海,反江海之水而复为之山,得乎?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魏源《治篇》)
“天地之性人为贵”,这是古代中国“人定胜天”(注:在古人的“天”中,既可指大自然又可指天命)、近代以来中国观念“人是最宝贵的”、人能战胜并改造自然的一种同叙。天子也只因有了众人而成为天子,没有众人,天子便什么都不是。在这里,魏源把“天子”和“众人”划了等号。因此,欺侮众人的人,便欺侮了天。这是中国古人早在三千年前春秋时代就有的“民可畏”思想。它实际上也是成语“欺世盗名”所指。
魏源五个“则”字,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动力,无论这种“团结”是用古旧愚昧方式或用现代社会科学方式达成的;而“散”、“讼”、“背”这种互骂和诋毁则形成一盘散沙。它是乱世和亡世的一种常态社会现象。因此,只要是稍有头脑的“天子”,他实际上不会自视为芸芸众生之上的“天”,他只能是众人之一的凡人。天子只是古旧谄媚者(为自身利益)吹捧出来和这位“天子”根据自我“盗名”需要塑造出来的。在魏源时代,虽然人们在文字表述习惯上还没有出现“国家”两字,但“视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已经把天下即国家和人民的概念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个国家是所有人的,没有所有人,这个国家,包括政府,便什么都不是(就像没有了人,便没有家只剩下房屋一样)。假如数千年封建皇朝道统观已把古人“民为邦本”思想泯灭于无形之中,那么人的群居性、社会性、实体性的本质是难于消灭的。这也是魏源稍后时代,当西方文化关于国家和人民契约思想进入以后,清末中国人产生“醒狮”观的一种历史同叙了。后人相信,魏源观点不会是一枝独放,他很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