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与人的转角
(2013-11-22 06:51:1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世界人类历史共同经历过神话时代,即把人的意志寄托为“神”的意旨。在由不同区域、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约而同绘成的这幅神话画面中,那位高高在上的“神”,是器宇轩昂、威严肃穆、镇定自若、离不开宝座的(中国神话中的玉皇大帝形象)。这大概是世界迄今为止每个人对那位“神”的共同想象画面。
但中国古代的“神”,古人塑造的那位皇帝之“神”,却并不是“离不开宝座”的。他凡事亲历亲为、宵旰焦劳、包揽百事,从庙堂到田埂,上蹿下跳,统管着大小国事。那白发髯颜的外表下,却有着年轻人的体力和儿童的心灵。这个“神”,是人类世界想象“神”中的另类。他就是一个老顽童嘛!很多中外学者称之为“世俗皇帝”——“神”时代把众“人”的美德脱离实际地圣化集中在一“神”身上,企望起到榜样作用。
世界神话时代进入中世纪封建皇朝末期,人类社会相继不约而同把“神”还原成为了“人”。日本那位对明治维新作出巨大贡献的伊藤博文把皇帝比作了“人”的“脑”,而把国家政府的行政、司法机构比作“人”的四肢、五官,议院则比作“人”的心脏,他认为,政府官员应该各有所司。他说:“脑有所欲为必经心,心斟酌合度,然后复于脑,发令于五官、四肢也。苟脑欲为一事,不经心决议,而率然行之,未有不过失也。”也就是说,皇帝这个“神”,凡事亲历亲为,没有不过失的。
同期那位对后代中国有很大影响、当时十分推崇日本明治维新的康有为(不能否认他是时势的代表者)很赞同伊藤博文的观点,他在给光绪皇帝所上的《日本变政考》中引用了这些话,并说:“今吾中国百司,皆行政之官,无立法之官也。……而一切新政,交部议之,是以行法官为立法官,犹以手足而兼心思,虽竭蹶从事,而手足之愚,岂能思乎?惟有乱败而已。”
康有为这里所说“心思”,是指皇帝(脑)的“心思”,虽然皇帝“竭蹶从事”(与古人谄媚或歌颂的世俗皇帝为相同形象),而此“心思”被“部议”这个本为“手足”的功能“兼”去了,但手足只是“行法官”而非“立法官”功能,因此便“愚”了,岂能成得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