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材”曾国藩

(2013-10-18 07:41:43)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曾国藩对作过这样的评论:上智者不常,下愚者亦不常,扰扰万众,大率皆中材耳,导之东向东,导之西向西。按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难于超越自我认识这个原理去判断,曾国藩所言中材,其实也不能排除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自我剖析。这一点正符合众多时人和后人对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材之外界判断,几乎伴随了曾国藩成名之前和之后的一生经历。史笔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湖南同乡郭嵩焘对早期团练时的曾国藩作过如下评论:“国藩昔在湖南、江西,几于通国不能相容”,即他嫉恶如仇的个性使他和“通国”官场为敌)。那个几乎一生都在清朝为官的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则说:曾国藩是“被评价过高的人物”,“与他的崇高声望名不副实”,“才能不过平庸而已”(他举例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似乎是在一个祠堂里和一个族长对话”)。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廷之所以对晚年的曾国藩采取种种制约和打压手段(梁启超所言拂逆);同为清末名臣的左宗棠之所以对曾国藩充满了抱怨和贬斥,就在于他人无完人中材之上。

后代梁启超曾这样评论曾国藩:曾公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身在拂逆之中。后代学者何贻锟则说:曾公之个性,就智力方面言之,虽颇钝拙,究属中材。

但是,人性的弱点是,以成败论英雄、以结果断是非(有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之说的心理影响)。人们惯于享用成功结果所带来的既成局面,而完全忽略了结果之前那个中材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因后人社会现实需要,对曾国藩曾圣的歌颂,和对曾国藩凡人的批斥,自那个时代开始,在中国近代史的叙述中,从未停止过。它就是曾国藩生前史笔名臣、英雄和“曾剃头”、汉奸、卖国贼(处理天津教案期间)称谓的那种可悲的历史翻版(中国纵向社会思维模式没变)。

假如撇开现实需要而言,这种歌颂和批斥,其实历史正在坦白而不被人注意地自述着:曾国藩就是那么一个有的常人;而假如包含了现实需要因素,纠缠于对曾国藩功过正反是非的争执,则深刻反映了自古至今的中国文化思维仍不识人为何物的历史事实。现实需要是指,中国文化内涵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为的力量无穷;判断成败的标准,仍停留在个别英雄上(把失败和成功的因素极致地都指向个人,由个人承担)。对历史人物歌功颂德,忽略了社会制度因素,便是这种文化思维的现实深刻反映。殊不知心随境迁这个感觉动物——人的任何个体是不靠谱的(个人力量微小)。而史实中存在的那种凡人指向的贬斥,恰恰正是不承认圣化人无完人的历史社会自觉反映。——这两种不同的对人类社会的评判标准,导致的是中国历史纵向社会翻案现象的循环重复,是历史社会传承性的不识人的深刻反映。而它源于历史根深蒂固的、延续性的人治、而非法治社会所导致的文化思维习性。

假如被后人尊为曾圣的曾国藩承认自己中材,那么,恰恰在这一点上,他其实正和左宗棠(包括很多时人)对他的评价是一致的。抛开世间纷繁人事所累,两位清末名臣在向历史叙述着:中国后人应该有所领悟关于人类认知世界的知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成功之时直到晚年的表现,他屈从清政府圣权的表现:自削兵权,对内对外妥协低头,谨慎为官,如履薄冰,正符合了他的中材观——人人都在被“导”(他也得依附于那个制度)。

对曾国藩正反的争论,后代人都在很有意识、很主观地做着历史惯性的无意识行为,都是那么一个“导之东向东,导之西向西”的“中材”。这是个人智力必然依附于社会整体智力的表现,即个人智力无法超越社会智力——它也是一代又一代历史中国人自述被社会所“磨平”的一种同叙。它同样在曾国藩身上表现了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