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人物的正反思维模式
(2013-10-11 06:05: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许多历史人物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历史地重提和评论,就是因为这些历史人物曾经或正在对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影响。譬如古代的孔子、岳飞,近代的曾国藩、孙中山,等等无数历史人物。坦白地说,后人的那些历史性评论或叙述,已经不完全是针对历史上的那个真实人物,而是针对由那个真实人物引起的对传统的、现实的中国的影响:孔子的“圣人”、岳飞的“英雄”、曾国藩的“忠君”、孙中山的“革命与进步”等等,这种每个现世人们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的思想意识。
近代中国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对非此即彼、非红即黑、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指鹿为马这种古代中国的社会认识论,已经有了深刻的反思和揭示,但对历史人物正面、反面的叙述和评论,正仍然不自觉地循入这样一种思维模式,所谓:我们揭示正面、赞美优点,正是为了弘扬这种积极意义;我们评判反面、指出不足,正是为了抑制那种消极意义。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脑中都不自觉地存在的认知观和思维模式;而这是否正是此与彼、红与黑的那种古旧认识论的相似反映呢?正面与反面(是非)共存、红与黑对立统一、人类不能用一种极端取代另一种极端这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所具有的客观共性,使得这种历史揭示成为了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模糊认知观。
历史中国人一再屡屡重提古代人物,也许想要说明,中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传统社会,这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但是,重要的不是故往的那种人才,而是现在和将来的中国人才。这也许是那种纠缠于古人“正反”对立的思维模式所亟待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