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练式“一盘散沙”
(2013-10-10 06:44: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背景史评 |
一百年多年前上溯的千年封建时代传统中国,是一个官绅民社会。对于官来说,绅是民;而对于民来说,绅是官。绅是一个可以游移、难以确切定义的概念(那是一个只具主观认知的、模糊的、没有科学定义概念的社会)。地方缙绅是当地一方社会的领导阶层。
封建中国是一个农耕性质的传统社会,农耕的特点便是人必须依附于土地。秦朝始创的保甲制,便是传统中国绅民社会和农耕经济特点双重结合的产物。
由保甲制产生的捍卫一方平安的地方团练武装,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团练武装规模大小,视所属领导官绅影响力大小而定(以地主土豪个体来说,就是私家豢养的家丁)。一般来说,团练武装是不允许出境的,只是帮办着地方官绅搜获本地的“土匪”。农耕社会的守土性质,决定了地方绅民武装的这种性质。清末太平军起兵之初期,清政府发“上谕”要求各省在籍官员在地方兴办团练,便明确指出:“以守望相助之俦(同类),辄复纷纷调遣,必至迁地弗良,转滋流弊……”。
地方团练这种固有的自卫身家(也称“保家护院”)性质,造成了“败不相救”这一历史名词的客观存在。它几乎就是清末以后产生的对中国民间社会“一盘散沙”评论的同叙。就清末当时来说,国军“八旗兵”腐败无能、地方团练“败不相救”,促成了同为团练组织的、但倡导“痛痒相关”的曾国藩“湘勇”而成“湘军”的异军突起。
就数千年封建皇朝而言,守成皇帝远远多于创业皇帝。守成,即守住传统官绅民社会这一成例,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习性,封建皇朝一切的主流舆论、治术手段、指导性策略,无不围绕着“成例”两字,即使撇开了既得利权(宣称重义轻利,掩利权于无形)。
现代社会常识告诉我们,社会人是思变的。人们习惯把人比作水,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之说,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说。不是上变,便是下变;不是左变,便是右变;不是前变,便是后变;不是好变,便是坏变;不是新变,便是旧变,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像水一样无所不往。——传统旧中国给出变化形态的答案是:古儒称之“循环史”(上世纪所说“螺旋式上升”一词不无主观良好愿望的成分)。
显然,封建皇朝的守成习性,和社会人心思变性,是相悖的;因此它的指导性理论,和社会的现实性,也是相悖的。这种理论只能把人固定在土地上(虚化、奴化、贬低民众和“固定”具有相同的历史寓意),对付社会安稳时期犹可,或说只针对安稳社会,而无法应付社会人思变的本质。它缺失了人类社会向前延伸性,或说进步求变性的理论指导;它的守成,以古往为例的向后看,以及把人类社会固定在土地上的性质,只使得那些说教成为了教条,成为了完全脱离社会现实的曲高和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