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磊东
磊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216
  • 关注人气:3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末两湖开风气之先

(2013-06-06 05:46:08)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无数历史学者从不同角度揭示,古代中国的社会规则是由士大夫们构建的;或可以说,这个社会规则是由权力者构建的(人为设计而非自然生长出来,即如先秦法家所谓“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权力者构建的社会产生了权力崇拜(奥地利20世纪哲学家波普尔称之为“恶的崇拜”),这大概是浸入古旧中国国髓中的东西。权力产生势力,权力崇拜的趋势性同样是蒙昧时代中国的表象性社会特色(主要由“官绅民”社会中的前两者反映出来)。其实,当某种社会势力处于萌芽之际,这种势力只像无数的社会乱象一样,它同样萌生于衰世皇朝固有的社会腐败之中,自身同样避免不了社会土壤性的种种不足。只是在相生相养的时势造就中,才逐渐新陈代谢地循入了正途,这便是古语所谓时势造英雄。历史长久以来,中国人崇拜的是人为定义的“英雄”,而忽略的是客观社会的“时势”。这是否是一种舍本求末呢?

近代史学中,中国学者对“两湖地区”走在近代维新改革前列充满了溢美之词。确实,无数近代史实说明,这里开文明风气之先。维新变法在这里有较为扎实的社会基实,这里涌现出了许多维新志士。无论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南巡抚陈宝箴,还是“七君子”之一谭嗣同、“维新公子”陈三立(变法失败后自称“神州袖手人”),他们开创的维新基业及奠定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基石,都得到了后人的肯定。近代史学者把清末“湖南新政”赞誉为和“百日维新”齐名(戊戌政变后中断)。这里出现了代表当时先进力量的“时务学堂”和“南学会”。这里是推翻封建清皇朝武昌起义第一声枪声响起的地方,也是后来涌现无数“将军之乡”的地方。再往上溯,这里出现过当时社会一支全新的武装组织“湘军”。“湘文化”几乎成为了近、现代中国的一个闪光词语。

然而,历史的事实并不能依这种后“势”去解读(历史学者把这种“后来成势”归论为“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不确定因素,——但只要有人的因素,便是靠不住和不确定的)。清末史料说明,早在两湖开风气之前,这里恰恰是社会观念相当落后的地区。洋务运动之初,即在19世纪60年代,士绅鼓动民众排外性的揭帖首先在这里出现,民教冲突的盲目排外也开风气之先地出现在这里。史笔称:湖南有“素称守旧”之名(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后来多次爆发反清革命的广州同样曾经是盲目排外的前线)。从曾国藩招募湘勇只要赤贫农民这个动机来看,落后和赤贫恰恰造就了他组建湘军的优势,这也是湘军快速腐败的原因。可以说,正是那种和清末政府一体性守旧的挫折和打击,才在社会的渐变和觉醒中,激发了湖南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激烈变革的欲望,“风气日开,较之江海各省,有过之而无不及”(引自《国闻报》“湖南学会林立”一文,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一日),它和广州早先的排外到后来的激进处于相同的社会逻辑中。

趋势使后人过度地对既成势力的溢美和对固有不足的忽略和漠视,它几乎就是古旧中国纵向社会褒贬循环翻案文化产生的社会土壤,也是成王败寇观的另一种表达。它早已忘记了,势之形成,需要涓涓细流。这才是社会之势的本质。中国历史长久以来,史学一直就被作为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中,每一个社会人以及人们的观念,都会无所遁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