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则徐“民心可用”观

(2013-03-15 11:27:30)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台湾历史学 家蒋廷黻先生(1895——1965)可归为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批近代史学家之列(蒋先生自己说过:“可以说我是发现一个新大陆——中国近代史。”为此奠定了他在近代史研究上的地位)。在谈到清末咸丰朝初年启用林则徐去镇压国内太平天国起义时,蒋先生说:“咸丰也很佩服林则徐,当即下令教林来京。林的运气真好:他病太重,以后不久就死了,他的名誉藉此保存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一句的关键词为“运气”和“名誉”。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林则徐是坚定的禁烟派和抗外派。他强硬、大无畏的(天朝)精神和“孟浪”(道光上谕鼓励用词)行为却把禁烟搞砸了(成为时人和后人可以争议的那个点,实为天朝独尊观使然),引发了中英战争(实质是,贸易冲突已经无法遏止)。他革职充军,又迁徙为官,休致故里,历尽坎坷。他留在史笔中的记载是,只参与了“抗外”;他在生命行将结束之际,接到了新登基咸丰皇帝(19岁)的指令,去广州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却半道病死了。这便是蒋先生所说的“运气”。假如假以天寿,林则徐一定也会以他的强硬去镇压太平天国的。这是天朝的势所必至。清朝灭亡以后,中国产生了这样的观念:凡镇压国内人民的,都是手上沾满鲜血的刽子手。林则徐很“运气”地避开了这样的经历,仅把他“抗外”的名誉保存下来了。

先生短短一句话的叙述,已经自觉地把历史解读者即后人蒋先生所处社会的时代背景,融进了对历史的叙述中去了(而在林则徐当时,把不参与镇压起义说成“名誉”是难于想象的);而众所周知的是,在自古至今的中国,运气是一个涵盖社会方方面面、魔力无边的词语,几可视为具有“真理”性。

鸦片战争之初,林则徐为历史留下了这么一个词“民心可用”。他发动官绅组织水勇、民团进行对“夷船”的破坏工作。历史和社会知识告诉我们,这种“发动”工作,具有此一时彼一时、此一人彼一人的性质(且不论效果如何)。一个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具有人格信誉的人,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这是一个前提限定。但是,同样一件事,换了一个时间、换了一个人,可能会无法想象。这由历史社会无数的史例所证明。有道是,既可以改匪为良,又可以驱良为匪。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那位去两广任总督、执行对外羁縻政策、两面不讨好的耆英(签订《南京条约》者之一),很“运气”地躲开了这个是非之地,升调回了京城(后被咸丰赐死,终难逃运气)。接任者为两广总督徐广缙。

史述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中国实行了“五口通商”;史实是,广州城的开城通商(当时和后代有某些学者在“城邑”一词上为清廷辩解),只延迟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军强行攻入(1857年)以后,广州口岸城市当时只保存着战前的状态,即只保持外国侵略者所谓的条约权利,开放仍只在城外原来的十三行商业街一角。这是条约与实际的不一致,也是自后列强指责清政府不守信用、动辄以武力相威胁的原因。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卖国贼称谓,就是在这种威胁中,在清末社会中坐实的。在他看来,他两面讨好了,而事实是,他两面不讨好。

常识是:但凡人类社会,强权性的霸王条款,是从来不会被真心实意地遵守的。徐广缙不会没有和林则徐相同的“抗外”社会认知。据说,他与林则徐通信,接受了“民心可用”的建议。他在向道光皇帝的汇报奏折中说:

计自正月二十七日至三月二十日,居民则以工人,铺户则以伙伴,均择其强壮可靠者充补。挨户注册,不得在外雇募。公开筹备经费,制造器械,添设栅栏,共团勇至十万馀人。无事则各安工作,有事则立出捍卫。明处则不见荷戈持戟之人,暗中实皆折冲御侮之士。(朱批:朕初不料卿等有此妙用。)众志成城,坚逾金石,用能内戢土匪,外警猾夷。”

徐广缙所述内容,就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的备战及继续实行对“十三行”洋行及割让岛屿香港英国总督机构在用人“雇募”上的封锁策略。这种对广州人的强制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此,徐广缙被“赏于”子爵,世袭双眼花翎(徐在咸丰初因镇压太平天国不力而被革职并籍没一切)。他所说的“无事则……有事则……明处……暗中”,不知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民心”?或者说,根据自近代至今的无数中国学者揭示:这是他夸大了的一种主观上的认为,与事实有很大出入。道光“朱批”,也在不经意中泄露出了这种夸大:一个具有“与民为敌”性质的封建皇朝政权,在突然面临的外来入侵时,它是根本不会跳跃性思维地“料到”固有“为敌”的那种力量的。中国封建皇朝历史长久以来之所以出现“内忧外患”、“内忧”在前、“外患”在后的这种局面,便是这种性质决定的;而皇朝的崩溃,往往“堡垒先从内部攻破”。这是古往历史无可非议的事实。尽管宗法制家族性封建皇朝社会一再宣教: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此可列入封建社会对“人”的认知局限性。在利益面前,既没有朋友,也没有兄弟,即“六亲不认”),但皇朝循环史无可辩驳地说明,宣教的力量远非政权性质的力量可比拟。1857年即咸丰“七年冬天,英法联军首先进攻广东。士大夫阶级所依赖的民心竟毫无力量”(蒋廷黻语)。

民心可用自清朝第一次中外战争到最后一次八国联军入侵前夕的义和团运动,几乎成为清政府排外的常用语。历史地看,它只成为了不同视角中的一种教训。长久以后,中国一直在解读着它的利用性依靠性,争执不休而难有定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