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害”的驻京公使

(2013-01-04 11:25:53)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对同一件事物,视角不同,结论就不同。这肯定不能归为所谓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差异。清末朝廷军机大臣、大学士徐桐被长久以来的史评认为顽固守旧者。他的府第与驻京外国公使馆为邻,为此他常掩鼻而过,并把正门关闭,只从后门进出,在门上贴对联说:“与鬼为邻、望洋兴叹”。由此,说徐桐是守旧的排拒外来文明者也许一点不为过。但是,从徐桐的这种表现中,后人能否解读到,当时西方列强所谓的“文明输入”,恰恰只是流于口头或者客观的一小部分,而非完全史实,即确实带有大多数中国人认为的“罪恶性”。否则,它不可能在中国遭到这种“排外”的待遇。这是清末至后来中外历代无数哲人学者的公论。

对此,当时驻京的某些外国外交官也有清醒的认识。英国外交官密福特在其笔记中这样说:“至于与统治阶层的交往,或是在朝廷中谋取一定的影响力,在这方面,我们驻京可以说是毫无作用。或许,不仅无用,反倒有害。……我们在京,从未真正受到接纳,只是被视为一种无法避免的灾难,而受到容忍”(引自《清末驻京英使信札》密福特著)。作为清朝“统治阶层”一员的徐桐那种“掩鼻”表现,可谓是“容忍”的最好写照。在这种被视为“无法避免”的“容忍”中,“英国驻京公使在街上被人辱骂、投石头,而无法得到保护或赔偿”,也就成为了无法避免的史实了(密福特所言,同时他在笔记中也承认:“我国的一些同胞举止粗鲁”)。在两相极端中,一者武力征服,一者竭力排外,成为难于遏止的历史必然。

对此,密福特同样不会没有这种极端心理。他把外国公使在北京的遭遇和李鸿章(“三年前”)出访欧洲“得到的礼遇”作了一番比较,说:“那个阴险狡诈的老家伙,看到自己像皇帝一样被娇宠奉承,一定在掩袖而笑呢!”(73岁的李鸿章出访欧洲,向世界开启了这个古老封闭国度的一扇窗口,在美国引起轰动,形成“万人空巷”)欧洲文明强行的侵略性和殖民性,不排除它欲与清政府联合,但确实和李鸿章看世界的出访目的不可同日而语。密福特继续以他小人之心猜度应同为小人的清政府:“事实很清楚,那就是,天子是世界的统治者,而他国的帝王不过都是那些诸侯,在玉阶之下朝拜。”

把李鸿章被迫性地去迎合世界潮流的出访,误视为他宣威性的周游世界,而且其他国家“在玉阶之下朝拜”,换在“康雍乾盛世”时代清廷主观性的“天下”认知中,或许不失为那种天朝“大帝”臆想,但在清末慈禧政权,则难避有讽刺的意味了。也许,李鸿章只会看到更多的文明真谛,而非列强在中国国内那种引发“排外”的“有害”的东西。密福特半是清醒半是醉,他说:“将宗教排斥归咎于中国的老百姓并不公平,(清朝)官员们对天主教势力的畏惧才是促成并助长这股风气的原因。”此话只能是说对了一半。头顶上本来就压着私利性质清朝官僚“统治阶层”这么一块巨石(鲁迅先生称之为“华盖”)的“中国的老百姓”,又加上了列强掠夺这样一块巨石,才是清末“排外”的重要原因,也是易于“促成并助长这股风气的原因”。这应该是一种社会常识。

   就清末中国人和列强的关系而言(据密福特记述,那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臭名昭著的巴夏礼说:中英关系“如同包办婚姻中的夫妇”,殊为发噱,也不无道理),清末中国人看到了利权丧失(愈上层愈如此),而驻京公使们看到了西方物质和精神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历来中外无数各类学者对此有汗牛充栋的褒贬论述。这既是一种角度,也是一种不对等。历史地看待,它确实与所谓的文化差异几乎无涉。正如历史学家郭廷以所谓:“文化只有时代的区别,无严格的地域的划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史书之阙
后一篇:圆明园之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