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性格和命运

(2012-11-23 06:28:33)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论

人的性格是中国传统社会乃至今日社会十分注重的一个社会词语。尽管现代人们已经普遍认为凡人都具有多面性格,但在凡人的自我表述中,仍离不开对性格的自我解剖:认为具有(不良)多重性格或双重性格,弄得有点神经兮兮。这种认知和诉求,成为一对矛盾。这种矛盾,是否可归为社会现实和社会认知的脱节呢?

有学者研究认为,古代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无所不在,而儒学流传至今的一句经典语便是:修身养性。其内涵是,把性格修炼成平稳和单一。用历代人们久传仍盛的一句相同语表达,便是社会阅历磨平了个性的棱角。这种社会需要和现实人们普遍的对性格多面性的认知,构成了矛盾。这是否正可以揭示,传承至今的、无所不在的、受儒学影响的社会需要,有着没能真正揭示人性本质的落后、偏颇的认知观呢?

无所不在的古旧传统所宣扬的修身、独慎、养心等学问成为了一部分“性使然”的所谓“精英分子”的独特养料(就性格而言,不排除有那么一部分人天性平稳单一),发酵而虚胀,以致成为现世稀缺的、传说中的“圣人”,而这种面面俱到、圣洁无瑕、完美无缺的“先生”,只成了任何时代现实社会真本人性利权政治斗争“卖狗肉”者勾心斗角、无所不用其极的“挂羊头”之物。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一句颇为流行的社会用语。在对良好命运的追求中,人们刻意地用社会需要这把刀去雕刻着自己的性格。但是,不得不说,性格被后天和社会需要雕刻的作用几乎微乎其微。常言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个体人,仍具有人类本性所共有的性格多重面,不过是被社会需要所包裹了。三千年前儒者先人对人类性格“修身”唯一性的落后定义,遏制了历史人们对人类多面性格的普遍认同,历史社会缺失了多重人性自由的宽松环境。在这种社会需要下,人们退而求其次,只能自叹命运如此了;而运道是中国文化传承千年、至今仍未衰微的观念。命运究竟是什么,这是中国封建皇朝循环史中的一个深厚的、玄之又玄的老话题。一个建立在全民运道中的封建政权,是原始、落后而又脆弱的,显然自己也只能处于命运的难于预测中(“做人难”是这种脆弱不自觉的自述),——天命观和循环史观是古旧儒学对社会认知的两件法宝。

那天打开电视,偶尔看到了上海周立波在“壹周立波”中的“秀”,他说:命是先天注定的,运是自己去争取。尽管他把“命运”两字一分为二,但仍没有逸出数千年传承的“先天注定”命运观。这是中国古文明观念传承和固有的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陆奥外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