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以固有传承观念去看待外来事物,几乎是人类思维的通例常态。这种现象或可以用一个词“立足点”或“中心论”来表达,也可以用“有色眼镜”来表达。清皇朝上溯的中国古人看待“天下”的立足点便是循环史观和盛衰观:每建立一个新朝代,都会有一种“盛世”到来的新气象,其时反映出来的气象更新、民心所向现象成为了其后人们的真实怀念。这是中国传统社会“拜祖”习俗、喝水不忘挖井人观念产生的自然势态。
清末时代,清皇朝已历经了200年的政权统治,它已不是满清皇朝初立的“气象更新”时期。按传统皇朝盛衰观来看,这是一个守旧或说怀旧时代。西方“船坚炮利”的侵略和“西学东来”被清末时人的一个词“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来表述,这是一个“变局”和过渡时代。这个变局首先以洋务运动作为表现形式。和“器物”洋务伴生一起的,是早期的维新思想,即洋务维新。这种早期维新思想观点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天朝文物制度优于泰西”的政权“有色眼镜”中,朝廷枢臣的洋务只成为了器物“拿来”。这也是早期洋务思想观念所批评的“徒袭其皮毛”。
被近代史学者誉为早期洋务思想家的王韬说:“治天下者,当立其本,而不徒整顿其末”,“盖洋务之要,首在借法自强,非由练兵、整边防、讲火器、制舟舰以竭其长,终不能与泰西诸国并驾而齐驱。顾此其外焉者也,所谓末也。至内焉者,仍当我中国之政治,所谓本也。其大者亦惟是肃官常、端士习、厚风俗、正人心而已,两者并行,固已纲举而目张。”(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王韬的“当立其本”不无道理,但他所言的“我中国之政治,所谓本也”:“肃官常、端士习、厚风俗、正人心”,几乎就是历代皇朝气象更新“盛世”时代的固有势态,他仍以固有的有色眼镜去看待“洋务”这种外来文明。他提出的这十二个字,任何中国人都会看出,它属于道德范畴,即传统封建皇朝所谓“以德治国”的固有眼眶。近代史和现代世界观告诉我们,“道德”固然可以起到“正人心”的作用(有因需要而夸张造作),但不绳之以法,这种“道德”只能沦入不伦不类、沦入大滑坡的“伪道德”,仍难免重蹈皇朝“循环”的覆辙,是一种循环史中的老调和对人类社会本质的传承性偏差认知。而其所谓“纲举而目张”,仍有专制皇朝道德政治决定一切的固有观念。
以王韬为代表的“徒袭其皮毛”观点,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社会思想土壤;其后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为这种思想的大爆发找到了时代的契口。戊戌变法涉及到了一个“法”字,虽仍有传统社会局限性,但以法治国而非以德治国成为了清末社会从近代进入现代的一个始点。这是一段渐变维艰而惨痛的时期,它也是必然的历史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