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所谓“夺造化”

(2012-10-27 06:00:49)
标签:

杂谈

分类: 背景史评

台湾学者曾仕强以2000年初期在大陆讲述红顶商人胡雪岩而名扬一时,各媒体相继请他作电视讲座。笔者因他讲过这么一句话而对他印象甚深。他说:中国人用火药发明炮仗,说明了中国人热爱和平;西方人用火药发明炮弹,说明了他们酷爱残杀。如果他说这种话出于调侃,还不失为一种笑谈,但他还说了这么一句大致的话:西方人物质世界的发明创造,改变了物质的固有结构,是一种对大自然的破坏行为。把对微观和宏观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发现说成破坏,亏他想得出来(现在民间常称“忽悠”)!

笔者最近在一本关于清末近代史的著作中看到了一句几乎与曾仕强同样的表述。当时反对“洋务”的愚顽守旧官员说了这么一句:“以技艺夺造化,则干天之怒。”“造化”即自然界,“干天之怒”即破坏。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有一种传统观念叫“君子不器”,就是实践者、制器者都是与“君子”地位天壤悬殊的小人,这里具有了一种“君子”自诩的意味;“技艺”就是“器”,是小人所为,君子不为也。现代社会称“小麦韭菜不辨”者为贬义,可以想象,在那个时代,它恰恰正是一种褒义,是君子就可以不辨么。而历史的事实是,数千年皇朝制度把所谓“君子”与利权紧密捆绑在一起(“不器”观曾阻碍了中国物质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技艺”的背后不是造化,而是“小人”,是斥责者把“小人”的自然探索转化为自我感觉时的一种变态,它的根本不是在对“造化”的“夺”和“破坏”上,而是在对所谓“君子”自身固有利益的“夺”和“破坏”上,是主观感觉下产生的一种借代社会现象。

中国历史叙述常用一个词语来表达,便是“惊人相似”,这既是一种观念的一脉相承,又是一种循环史观。这种循环说明,只要条件适合,固有的东西就会滋生,就像造化中的惊蛰现象。

结束这篇短文之际,笔者不得不向曾大学问家翘大拇指,他敢于把现代物质文明全都推翻,不知是否光着身饿着肚住着草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