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末首都奇观

(2012-10-10 06:01:01)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与国家,其固有(统治)观念代代因袭,传承未衰;但是,中国成语见异思迁、喜新厌旧却又真实揭示了自古国人的本质特征。两种观念同时随历史朝代变迁悖论式地传承,显然,在古老的封建治权下,后者从属于前者。

曾有清末史笔这样生动地比喻清朝官绅对当时欧美外来文明的羡慕,说:这好比穷人家的孩子看到邻居桌上的山珍海肴,涎羡不已,却在家长的一声喝令下回到了自己家中。

现代几乎所有的史学者都确认,清末“洋务”和“新政”是在列强的先进与强悍下寻找一种适应而被迫实施的。人所共识:被迫两字揭示了被动,而被动与主动,虽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固有的惰性在其中起着难于遏制的作用。

清末洋务运动,是近代以来有争议的一个话题,这种争议,其实已经被“近代化”三个字所概括和冲淡了,即洋务运动对清末中国来说,本质上具有无可非议的积极作用。这几乎是清末至今的人所共识;而围绕“洋务运动”的后代争议,只成了争议者各自“古为今用”的借古喻今。史实是,器物“洋务”的物质“拿来”,对清末大多数国人固有精神与观念有多大的触动,确实难说。这里不妨以一个清末实景来作一种揭示。

金梁(1878——1962)是满族瓜尔佳氏。他以编纂《清史稿》而闻名于民国初年的学界。他在《光宣小记》中这样描写20世纪初的北京城:

时已行新政,东城一带,正仿使馆界,修马路,而西城仍土道高甬,尘土飞扬。一城相隔,恍若异域。余偶登前门,东望东交民巷,如入欧美新邦;西望西郊民巷,如见元明旧制,诚首都之奇观也。”

金梁所言“奇观”,不无叹息之意:北京东城正跟上使馆区变迁的步伐,进行近代化、世界化的城市建设;而北京西城仍弥漫着自元、明朝以来岁月老者暮年的气息。

中国有一句古语: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这句古语侧重表达了人的感觉;而这种感觉,确实会因具有太多主观性而只能因人而异,它和老人恋旧有相同之处,它却违背了客观现实社会人们关于物质需求的发展规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梁鼎芬轶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