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载沣的“顾忌”

(2012-10-11 06:03:28)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中国社会自古至今数千年存在着一种因果报应观。“报应”虽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学哲理,但“报应”两字实际是一种表象与结果的反映,是一种浅层次社会思维。由于数千年专制权力传承和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人们无法解释这种报应现象,只能表象性地就事论事。因果报应观和许多构成循环史社会的传统观念相伴相生,如一代不如一代等等。

民国初年的清朝遗臣满族人金梁(瓜尔佳氏)在《光宣小传》中这样回忆清末监国摄政王载沣:“有入觐者,常坐对无言,即请机宜,亦嗫嚅不能立断。回忆太后训政,皇帝不敢擅语。太后或令指问,亦匆匆一二言辄止,不敢及政要。而摄政王何所顾忌,乃亦如有禁格。识者早知朝政不能问矣。”

金梁在此作了两种比较:一,载沣与慈禧一样,应是无“所顾忌”者,但为政态度已经完全不一样;二,光绪因有慈禧“禁格”而“不敢擅语”,但无所顾忌的载沣却和光绪有了相同的表现。

金梁这段叙述,让人会跃然跳出“因果报应”四个字,慈禧对光绪的那个“因”,报给了后代载沣这个“果”。

传统史述会从历史中去寻找慈禧和载沣不同为政表现的原因。确实,权坛上身经百战的慈禧何能和初出茅庐、世(政)事懵懂的载沣可比?在专权者把权力传让给后一代的时候,如何能把身经百战悉数传让?权力是一个好东西,但后一代只能在权力者的荫庇下承享权力带来的所有,而一旦真正拥有权力,只能“坐对无语”。基于此,中国权力术语叫“培养接班人”,但是,它是否正是史述的在经历里寻找原因的、在同一种表象中得出的结论呢?客观地说,从中国封建旧传统权力观念来说,这个“皇权”是皇家“祖上”的,载沣能承担“祖上”如此重大的责任吗?从现代世界的国家观念来说,这个“国家”或“国事”是能真正代表人民的全体官员的。把全体的东西付之于一人,载沣何苦?中国俗语说:好好他坏坏他(书面语:宠他害他),慈禧实际上就是把载沣置于众相争夺的权力火焰上了——不得不说,这种“害了接班人”的现象至今仍在中国社会方方面面传承着。若不是当时世界文明及民主追求输入对清末中国的影响,载沣这支皇族,会否轮回明末崇祯煤山上吊、自叹“何苦生在帝王家”这种循环呢?按传统中国根深蒂固的“报应观”和循环史观,确实难说。

当身经百战的权力者袁世凯报应给载沣“开缺”回家时(袁曾被载沣“开缺”回家),载沣如释重负地表达了他的“何苦”:“可以回家抱孩子去了”。这是很多近代史学者常常引用的一句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