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拜祖
(2012-06-30 06:01: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背景史评 |
中国人人都会承认,自古中国,是一个拜祖(祭拜祖宗)的国家。
当西方人在近代、及近代以前涉足中国的时候,他们几乎都清晰地感觉到了中国这种有异于他们的民俗风情。西方人说:他们只在“上帝”面前下跪。而在旧中国的民俗、等级礼仪中,几乎无所不跪。民国初年,曾经的维新者、当时的保皇者康有为说过这么一句以己度人的名言:人长着膝盖,就是用来下跪的。
由于旧中国历来就是一个权势社会,下跪拜祖这一风俗大致引领于统治阶层;这也是人类社会本质上的趋势性所决定(昆虫有趋光性,人类有趋势性)。
统治阶层(打出一片天)的创造财富者,一定是这个阶层每一分子的那个先人祖辈,这叫第一桶金;而统治阶层中“王者”皇帝的财富,同样创始于他的那位“开国”先辈。
喝水不忘挖井人,感恩之心油然在这个阶层每一分子中产生共鸣。由此引领、形成了中国历史社会中的尊老、敬祖风俗。这是一个逐渐的、体制内的传播影响改良过程,加上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家族性体力生产的社会特点,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无疑是这种风俗中的积极因素。
然而,拜祖同样可以解读为“一代不如一代”——后人缅怀前人功绩而自愧不如;历朝那位开国的皇帝,据史料记载,一般都是没有祖宗的。正史(而非野史)大都这么记述:这位“帝”的母亲,某日吃了一颗仙果,怀了龙种,生下了这么一个龙胎。开国皇帝大都是没有祖宗的天落种。
由于帝王榜样作用的大前提,尊老拜祖只成为了明人不必暗说(反之也叫暗人不必明说)的所谓政治性“道德”,而非人人之虔诚。
现代人把中外历史作一个对比,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强调拜祖的清朝上溯的中国历朝开国帝王,大都抹掉了“祖”,而不强调拜祖的世界史中的外国,却没有忘记“帝”的“祖”。
作家梁晓声在“速成起来的中国‘贵族’”一文中写:
有次他因对其父王无礼,遭居鲁士训斥。
居鲁士说:“从前我跟我父亲讲话,绝不像你现在跟我讲话的样子。”
小居鲁士仰脸叉腰地说:“你只是平民的儿子,而我,是居鲁士大帝的儿子,咱们两个是可以相比的吗?”老居鲁士非但未怒,反而异常高兴,他将儿子搂在怀中,连连夸奖:“说得有理,说得有理,果然不愧是居鲁士大帝的儿子!”
梁晓声文章的意思,想说明国外“暴富”者的后一代更不如前一代;但由此也真实地说明,外国“一世”却没有抹煞他的“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