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之兴废
(2012-06-29 05:57:08)
标签:
杂谈 |
分类: 背景史评 |
中国封建时代有没有制度?大多人都会回答:当然有。中国那个时代有没有定制?有人会回答:有;有人会回答:无。有者,一百年前清朝上溯的帝王时代常说的“祖宗之法”、“成例”,便是定制;无者,“祖宗之法”为我所用,便无所谓定制。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的历史命题。
人在政兴、人亡政废,是中国历史长久以来的古语。这个“政”,便可以理解为“制度”。这种朝代之内“政”的“兴废”,和中国历史社会随着循环朝代的“兴废”,其实深刻揭示了中国数千年历史社会“制度”的脆弱性。与之伴随的,是“破”和“立”的社会与民生的兴废;与“破”和“立”观念伴随的,是“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留给后人事实上的“一穷二白”,和在这块国土上不屈不挠、自生自灭的人与文化。这是一个不能不引起所有“现代人”深思的沉重话题。
封建社会历史长久以来,中国没有形成一个现代人的先辈们人人可以依赖的制度,先辈们只能随着各朝“龙头”的兴而兴、毁而毁。确切地说,它决非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制度”,而只能算作因时、因地制宜的发号施令。
封建帝制结束时期,乍暖还寒、复辟帝制的袁世凯亲信梁士诒,在面对世界近、现代社会制度时所说的话,无意中深刻总结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对“制度”的认知。他说:在中国,很难想象中国人会对虚渺的制度负责而不是对人的负责。
这便是古旧中国的所谓“制度”,是一种对“制度”的传统认知观。
对人负责,还是对社会制度负责,可以视为“制度”新旧两种观念、社会智力发育与否的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