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偶像崇拜

(2012-05-26 06:55:50)
标签:

杂谈

分类: 背景史评

在一般人的历史知识中,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是来中国传教的西方世界第一人。他到中国的时间是1581年,进京觐见万历皇帝的时间是1601年。据法国人裴化行所著《利玛窦司铎和当代中国》一书说,利玛窦留下了这样的笔记:“我们耶稣会同人……梯山航海……做耶稣的勇兵,替他上阵作战,来征讨这崇拜偶像的中国。……发动这精神战争的第一人,便是本会的沙勿略神甫。”

“沙勿略神甫”受罗马教廷派遣(由葡萄牙国王要求),早利玛窦到中国整整三十年。不过沙勿略只到达了广东沿海的岛屿,并病死在那儿。真正在中国开创耶稣传教事业的,只能从利玛窦算起。

一,就利玛窦当时而言,他所指的“勇兵”,只能是精神和勇气上的“拓荒”。但历史却被他不幸言中:耶稣传教士带来了异教文化,带来了“教”的冲突,带来了利益冲突,最终带来了真实的战争,——当然后来也带来了“地球村”。

二,在视对方为异教的双方陌生人看来,“偶像”只指那具“泥塑木雕”,即他们只凭肉眼所见的中国人跪拜的那具泥塑木雕。殊不知,那具现世表象的“偶像”中寄托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与精神。就人的本质来说,中国人的“偶像”与西方人耶稣的“偶像”是一致的。这是两种陌生文化对视产生的表象上的隔膜。随着时代的迁移,现实中的“偶像”已经消失,“偶像崇拜”再也不和具体的“泥塑木雕”相联系在一起,它抽象地代指精神崇拜。这是原先表象性“偶像崇拜”的本质反映。

三,现代人回过头去客观看待当初历史原生态的中西两具各自的“偶像”,与其说是由于偶像之间的陌生而引发的冲突与战争,倒不如说是两具偶像各自内涵的本质与精神之间的战争,是这种本质与精神所内涵的真正强弱的比拼,也是这种内涵所孕育的“文明”的先进与落后的比拼。

四,现代西方历史(宗教)知识告诉我们,耶稣被钉在刑具十字架上的那具“泥塑木雕”,是中世纪欧洲罗马教廷惩处所有反圣教门徒们的一种象征(后来演化成人类反抗“上帝”的一种意志的象征!);而旧中国的泥塑木雕,却是光怪陆离、无所不有的。文人,武者,天兵天将,妖魔鬼怪,只要利于己用,都可以成为“泥塑木雕”。似乎信仰的自由与现世的专制构成了一种历史辩证关系,它是自古中国历史社会长期演化的产物。

原生态的偶像崇拜,能否对现代人产生一种对古代“中国文明”的再思考?西方的“偶像”和中国传统的“偶像”有什么区别呢?笔者以为,一百多年前,西方人和中国人都相信“上帝”,这是人类蒙昧时代的产物。但是,西方的“上帝”是客观的,它是人类的无形统治者;中国的“上帝”却具有主观性,“代天”说把俗世的皇帝转化为“天”(上帝)的化身。这里可以从太平天国洪秀全“拜上帝会”识别和删改圣经作为佐证。“他所修改的段落主要是把上帝说成无形的那一部分,有关提到上帝无形的字眼都已被天王删去了”(洪仁轩语,引自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传统文化浸淫的、具有帝王思想的洪秀全,深刻理解中国“上帝”的本质。德国传教士花之安在1884年出版的《自西徂东》序中,则从受体感知上,体味了中西“上帝”观的细微差异:“夫儒教言理,则归于天命之性;耶稣道理,则归于上帝之命令”。这是中西古典文化对“上帝”理解的共性与差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