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测字
(2012-02-05 08:21: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背景史评 |
历来的中国人有一个声音这么说:中国历史皇统学说是臆测性的、脱离人本社会实践的唯心论观点,比如似是而非的非主流测字学。笔者试图也凭主观臆想来测一下字。“群”,便是向“君”进奉“羊”的那些人;“臣”便是在并不完满的、只有半间的庙堂里谋取半张嘴的人,他还得为这半间庙堂立地撑天呢。
别以为这是笔者一人在书室里自言自语的臆测,它出自传统主流儒学文化传承者极力推崇的西汉儒祖董仲舒之笔。他在《白虎通.三纲六纪》中说:
“君臣者,何谓也?君者,群也,群下归心也;臣者,坚也,厉志自坚固也。”他还说:“夫妇者,何谓也?夫者,扶,以道扶接也;妇者,服,以礼屈服也。”
古人把语言产生的渊源来了个本末倒置。本来语言文字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思想交流的需要,文字为思想服务,而西汉董老却使语言文字成了制约思想的工具。这种脱离人本社会的对文字的主观意解,是中国古代特色(也是古代世界特色)。他说:文字上是这么写的,就得照着做。
话语权掌握在这帮文坯“书呆子”手里,也难怪中国的皇朝文化之路越走越窄,中国先人的思想越来越受到“文化”的束缚。
当然,董老面对的是一统皇权还未稳固、时时存在有皇亲显贵挑战“皇权”危险性的西汉社会,他为的是维持这种和平一统、安居乐业的社会局面。可以这么说,如果这种“归心”唱给臣民听,他也许是为了“和平”;但如果唱给皇帝听,那他难避屈膝妾侍君王的嫌疑。历史的事实是后者,因为董仲舒的写作班子由汉武帝豢养和指令。
董老为什么不把“臣”这个只能支撑半壁庙堂的字臆测和解析一下呢?皇朝的权力觊觎者对皇权的争夺,及皇帝既已得到了它,又害怕失去它的心理,确实使历史的皇权只成了半壁;而董仲舒们还在这半壁庙堂里唱着皇道文化,确也脱不了“妾侍君王”的书呆子及背后的利益本质。从“臣”到“官”,则变成了寄人篱下、只为口粮谋的人,不为别的。
说到这种“天命”测字,清末有一则笑话。章太炎是激烈的反对帝制者,有“章疯子”之称。他说:说“光绪皇帝享有天命”,是狗屁。他举例说:《中庸》开头一句是“天命之谓性”,结尾一句是“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正符合清朝努尔哈赤“天命”年号和光绪“载湉”名字的“载”,以此头尾测字,清朝玩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