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的视角
(2012-01-20 06:56:0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民国初年美国驻华公使保罗.S.芮恩斯在其传记中,描述当时的中国说:“中国本身是一个个人主义者的国家,在这些个人主义者中间还没有一致的民族意识,没有天生的爱国思想,也没有个人对他们政府恪尽职守的传统习惯,他们也没有亲自参加制订支配他们生活的法律的想法——我认为这些是我在这个共和国成立初期出使来华所得出的第一个清楚印象。”
中国传统观念常常把西方人视为“个人主义”追求个人自由的国家,而中国家族式的传统社会是一个充满“集体主义”的国家,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需要这种“集体”。但是,恰恰是这样一个国家,被西方人认为“个人主义”。何以产生如此迥然不同的相反观点?这便是视角问题。视角只说明其观点有正确的一部分,这种“正确”使人反思:一个在“家族”或任何官僚体制内失去自我的人,其实正是最追求“自我”的人,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当这个人一旦脱离群体性而处于另外的社会环境,或只要“上司”不在,他就会充分展示他的“个人主义”。中国古代军队只讲求个人体力而从不讲求整体军容军貌、只在西方侵入以后才有的事实,便可以证明这一点。甚至,家族式的“集体主义”所谓五伦中的“兄弟、朋友”及中国传统较为凸出“人情”关系,也只是“家族政治”的宣传而已。很难相信,一个在大“家族”内得不到保护的普通百姓,他会相信这种“集体”?保护与被保护,是一个互为给予的关系,一个不被保护的“个体”,他会“恪尽职守”?一个无权“支配他们生活的法律”的群体,何以遵守这样一个“法律”?加上一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中国人一盘散沙,西方外交官对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第一个清楚印象”,似乎没错。
从这个视角上看,传统中国人指斥西方人自由“个人主义”,是否有点“对着镜子”的味道?西方人指责中国人,反之亦然。当然,现代学说告诉后人,工业时代比作坊式小手工业、农耕时代具有更多一点的“集体”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