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君难
(2011-12-26 07:44:0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背景史评 |
儒学自孔子创始起,经过数千年歪嘴和尚的念咒,成为了历代帝王的牧民工具,已大偏其本旨,这应该是百年来早已辨清的不争事实。这种“歪嘴经”像“帝制”一样,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天下人共击之”的对象。
孔子治理天下的原旨思想中有这么一句:“昔尧舜听天下,务求贤以自辅”,即明君必须有贤人辅助,则事半功倍。“贤人政治”是孔子哲理的原旨(梁启超晚年曾坦承上了帝王利用后的“贤人政治“的当)。
先秦大儒荀子更是说:“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要”就是提纲挈领,用现代俗语解释是:管大事者管百事,样样统管者一样都管不好。
这种一人治“天下”还是众人治“天下”,本来就是一种视角性观点,各人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找到历史与现实中成与败的教训与理由。
宋朝及之前的朝代,还有“三公坐而论道”治理天下的传统。第一个废弃宰相制的明朝皇帝朱元璋便找到了“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的理由。继承明代旧制的清朝康熙帝更不屑于贤人治政的古儒思想,他激烈斥责道:“天下至大,一念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日不谨,即贻数千百年之患……古人虽云无为而治,人主不过总其大纲,然一日二日万几,岂皆大纲乎?书中之言,多不可凭!”(《康熙起居注》)也即说,康熙帝要以有生之年,用为己服务的朝政,管理“千百年之患”,每天的细务,是不存在什么“大纲”的!乾隆帝更是对宋儒理学程颐的“天下治乱系于宰相”的说辞进行了大声批驳:“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注:装饰品)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之?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清高宗实录》)他说:这天下是“朕”的,关旁人“以天下为己任”什么鸟事!目无君上!
假如说朱元璋的主观意愿,没能使他的子孙言听计从,可能还会在心底中暗暗咒骂其祖爷一人单相思、制定如此馊政策,鄙夷他皇统独裁掩盖下的肮脏铜臭味道(此谓越是自家人越能看到本质),出了那么几个几十年不理朝政的皇子皇孙的话,那么,至满清皇朝,明皇朝惨痛的教训碑竖立在清帝们的眼前而触目惊心,有清一朝,满清皇帝们个个勤政、百事躬亲自为了,权力者成了管百事的“婆婆”(与此相对的是无数个“小媳妇”)。但不得不说,确实落得了事事为而事事不为的结局。只弄得道光皇帝大叹“为君难”(道光帝专门刻了一枚玉玺,上题“为君难”三字)。
于是,国民跟着共唱“为臣难”、“为官难”、“为民难”、为男人难“、”为女人难“等等的人人自危、自认弱势的朝歌和曲了。这种历史的声音,至今在现代时空的墙壁上,还在不时作着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