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历史随笔
(2011-12-23 07:14:3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论 |
历史是一面多棱镜,每种类型、各个层次的社会人们都会以自己的角度去理解过往的人类历史。现实普通人们对历史学的冷漠(视历史如泥丸和任人打扮的小女孩),既是历史学者的失职,也是历史学者的无奈。
记得有位历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历史静静躺在以前,只留下诸多的印迹,每个人都会在历史中读到不同的智慧。在这一点上,历史又像一座空无一人的老宅或废墟;而现实中的社会人们,又像蒙昧无知时代的过往路人,在这座老宅或废墟前是一视同仁的。有人在里面看到的是金子,有人在里面看到的是砖瓦,有人在里面看到的是幽幽回廊,有人在里面看到的是桌几床凳,不是他们没有看到别的东西,而只是由于他们不感兴趣。有人把金子当作了砖瓦,有人把砖瓦当作了金子,并代代相传,传至今日。所看到的,只为自己的兴趣服务,也许是解读这座历史老宅的真旨所在。对于现实中的人们来说,问题的关键是,他所发现的东西,是代表了现实人们生活中少数人还是大多数人的现实生活需求。
笔者解读清末史,绝对地说,只能是其中一个路人的视角,至于它代表了多少人的兴趣,笔者不敢奢望。因为这种兴趣,只有个人的努力而没有社会人们的合力与共鸣,也许只能算作一种自闭症爱好。历史长久以来流传下了这么一句话,英雄创造时势,这种创造,便是社会人们的合力,决非任何英雄一人的创造。从这一点来说,人类先人们“女娲补天”,“耶稣创世”,“英雄创造历史”,便是在“英雄”这个词语的前面,假想设置了定语“一个”,这是这座老宅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