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清史”研究

(2011-12-21 07:14:50)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际上对于中国“清史”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清史”的学术观点,即站在世界的立足点(立足于“欧洲中心论”的视角),把满清征服民族从中国汉民族中剥离出来,以审视自17世纪开始的满清帝国在那个时代的世界作用。在这种观点中,由于中原中国的被征服地位,汉民族与汉文化被边缘化了。尽管满清在对旧中国二百多年的统治中,实际上确实经历了一个“汉化”的过程,这是不值一驳的(满清汉化贯穿有清一代,融入于中国大历史的周边区域性汉化过程,直至民国初年很多满族人改成汉姓,现代的满清民族,只成了一个历史概念——2000年统计人口约一千万),但是,以这个立足点来审视那个时代世界中的满清与中国,不失为一种视角,而且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视角。

当中国人还沉浸于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时候,世界“新清史”研究,不啻为这种“沉浸”敲响了警钟。在这个视角中,没有 “传统的汉文化”,只有以满清统治者为中心的“科举官僚体制与八旗制度”的结合。假如说世界本来是强权统治与合理统治的结合体,那么,传统的主流汉文化,将能在这个结合体中担当多少的历史作用呢?

一个国家与一个世界一样,具有多种的文化元素,中国传统文化也应该具有多种元素,汉族皇朝统治者主流学说只能是其中之一。假如说儒学在中国历史中对统治者学说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它对中国传统的其他文化元素,到底产生多大的影响,也是值得打上疑问的。传统中国民间文化崇拜是:信则灵不信则不灵;而且文化诸元素之间本来就是一种吸收和容纳的关系。从过往历史强权与文化的事实关系上看,真正影响人类社会进程和传统思维模式的,是强权,而文化只能是辅助作用(文化真正能治理人类只在未来理想世界,但追求是一种不自觉行为);从人口比例上看,儒学作为一种统治者学说,它也只能是文化诸多元素之一。

由于中国历史皇朝的政教合一,因而使得这种学说成为了“中心观”,从国内外诸多近代、现代人“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来看,旧中国“帝王史“过往的统治者学说,还能成为“中心观”么?

从这一点来看,当代世界“新清史”理论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它是人类社会全球化时代重新审视过往历史中的国家、民族、文化的视角,它能否点醒中国传统单一视角的对人类社会的认知观呢?

单从文化元素的角度审视自己,现实中的现代中国社会,还有多少是旧中国传统的元素呢?从日常衣食居行到工作,欧洲元素无处不在(旧中国称对周边民族的融合为汉化,而现代化源于欧洲。汉化意思是接近汉,现代化意思是接近现代)。那天笔者问梳着直发披肩发型的内人:“中国人为什么要染发烫发?是美吗?”在这样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元素中,中国应该如何审视自己和提升自己,是一个中国人都该扪心自问的话题。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任何“中心观”都是相对的,视角的不同,“中心”都会发生位移。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历来不会囿于这种“中心观”,它只会促使人类更加高度地审视自己与提升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解读历史随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