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陈兰彬
(2011-12-20 07:11: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人们常说,机遇是一个人发挥才干的始点;又说,机遇只给予那些有准备的人。这种有准备,属于观念范畴。
清末乱世,应该是一个造就人才的时代。但是,这个时代只造就了不多的人才。李鸿章便是其中之一。这个历史事实只能说明,这个时代大多数官吏阶层的人物,还没有在心理上准备好迎接这个时代,即传统观念束缚了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物。
李鸿章之所以能在清末成为那个时代的明星人物,一,和他的机遇运道有关,即他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第一批接触洋务的清朝官吏,朝廷中有洋务枢臣恭亲王的支持。——1862年进军上海镇压太平天国的经历,给了李鸿章这个机遇;二,对待外国殖民侵略者实事求是、不卑不亢的态度,为他机遇升华创造了条件,即在观念上具有了一种准备的心态。在李鸿章的前后,接触洋务的清廷官员很多,有了机遇,但没有主观与客观上的心态。众所周知,大清“天朝”,历来把“夷务”视为下等差使,以接触和处理“夷务”为耻,在心理上无法接轨“奇巧淫技”的先进洋务。假如李鸿章此时是一个满清皇族显贵,或一个满脑子“天朝”思想的迂腐官僚,后来就不会成为清廷倚之为肱股的大臣了。清廷额手称庆的是,那个进军上海的淮军将领,恰恰是一个在“坚船利炮”和“开花炮弹”上仰视西方先进的人物,而不是带着心理陈疾漠视和俯视西洋的人物。李鸿章江苏巡抚任上近十年和洋人打交道的经历,成就了他处理“天津教案”(1870年)的业绩,也成就了他由直隶总督而兼北洋大臣,再而兼总理衙门大臣,他成为了清末“洋务”时代那个与洋人打交道中值得信赖的人物(尽管国内士论声誉不好)。当然,李鸿章“借师助剿”、明星升起之初得益于洋人的那道闪光,使得他至死成为了清廷与洋人两不得罪的人物。这是清廷之幸?或不幸?
之所以说机遇与观念成就了李鸿章,是因为,同一时代有诸多的可比人物。清廷官吏陈兰彬(1816——1895年)便是其中一人。
陈兰彬的机遇可谓不差,其人为咸丰朝进士,与李鸿章同列。1872年,陈兰彬以正监督身份偕副监督容闳带留美学童赴美,后任驻美国、西班牙等国公使。他不但是放眼世界的第一批人物,而且是身体力行者。但是,人仅有机遇是不行的,还得有一颗容纳“世界”的心,这恰恰是陈兰彬所没有的。他只成了1882年召回留美学童的出力者之一。时人史笔为他落下了“才识庸暗”的点评。
1884年中法战争、史称“甲申政潮”罢黜恭亲王军机、总理衙门大臣之际,清廷又给了陈兰彬一次机遇。在新成立的总理衙门十个大臣中,陈兰彬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其中。只是由于新成立的总理衙门大臣大不如以前,再加上新进大臣张荫恒“春风得意”,竟把朝政泄密于外,在遭到“士论”弹劾之后,陈兰彬黯然淡出了清末历史舞台。
陈兰彬是睁眼看世界者,但他自觉地排列在这个“天朝”陈腐官员的序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