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末商办发展

(2011-12-02 07:09:36)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清政府向八国宣战的战争灾难,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向国内人民转嫁。自1902年庚子赔款起,清政府每年必须支付外国1800多万及头三年另加赔款缓期半年的利息300多万两(加上外债偿还,远远超过这个数额,如1903年赔款及外债本利达6800万元)。清廷户部把赔款额摊派给各省,以致各省形成了对民间“无物不捐”的现象。1909年御史胡敬思说:“业之至秽至贱者灰粪有捐,物之至纤至微者柴酱醋有捐”(《光绪朝东华录》),即民间所说“只有屁不捐”了。1905年前后,全国各省遭受了自然灾害,受灾地区达三四百州县,引发了不断的暴动事件。这种由自然灾害引发持续的暴动、抗捐抗税、抢米风潮(遍及全国各地无以数计的民变及针对外商的罢工持续至清朝灭亡,某些历史小说中所说的成群“吃大户”现象即发生在此一阶段),实际是“庚子赔款”造成的绝大多数国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下降,是综合“国力”脆弱的体现,它是革命者推翻清皇朝的社会土壤。甚至可以断论,“庚子赔款”向民间转嫁,是清政府本能和无意识的自残行为(当时外国有外交官警告列强:庚子赔款应适度,以免压垮清政府。见识高于列强政府和清廷)当时的民族资本家张謇在1904年说:“上下交困,势已如此。过此以往,何堪设想!”(张謇《张季子九录》)

庚子赔款的人祸及大自然的天灾,使清政府垄断的能力下降,许多原来的官办企业出现了“招商承办”转制私营的无奈情况。例如大名鼎鼎的官办江南制造局,1905年不得不将船坞和相关机器部门“变为纯粹商业机构”。其时存在三种情况:一,停办,如兰州织呢局、漠河金矿;二,外国资本控制,如开平煤矿、湖北铁政局;三,商办,如上海机器织布局(即盛宣怀企业)、湖北纺织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官办企业从甲午战前洋务时期的所占企业比例的78%,下降到此一阶段的27.1%,民间商办企业上升到所占比例的72.9%,铁路的地方民营也应时而生。这就是史笔上称的:民营企业在清末时代的又一个小飞跃时期。

但是,对于一个传统专制政权来说,商办民营只是一种应时的无奈之举,放开只是表象,垄断才是本质。假如说清末最后一年“铁路国有化”只是一个点,那么与这个点相牵连的,仍然是传统专制清政府对所有民营企业遏制的一个面。这种遏制是一种商办企业与清政府制度的互补,即商办企业需要政府的遏制与依靠以获取政策上的专利优惠,而清政府又在统管中重新获得其政府的利权与威信。例如,张謇在南通开办大生纱厂,便获得了清政府政策的偏向,取得“二三十年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这种政府的政策偏向,并非无的放矢,一旦时机成熟,收归家天下国有是它的必然。商办企业的逐利性和对清政府的投靠性,造就了史笔中常说的那么一句话:民族资本家与封建官僚统治者既勾结又矛盾,具有两面性;而中国民族资本家对外国列强也具有同一性质的取向。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人的超国界的趋利本性决定的,与国家与民族无关。同时,由于商办的这种扶植性,决定了其本质的脆弱性,而这正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奴性相适应,——成为了传统旧中国文化的又一应时产物。

在清末工商业的发展中,有这么一个突出现象:土地、高利贷和商业是官绅富豪传统的投资对象,它具有熟悉、收益大、稳妥的特点。据1912年农商部登记的数字统计,当时全国钱庄和典当业资本为1.6亿多元,比全国工业资本5500万元高出近三倍,也就是说,流入垄断性产利行业的投入资金,远远超过社会性工业建设的投入资金。这也可以说明当时社会制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即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遏制作用。因此可以说,清末社会民族产业的这种发展是微小的,是经不起风浪而会翻覆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文化侵略一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