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捉拿“顾命八大臣”上谕

(2011-09-29 06:26:41)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辛酉政变期间,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带着六岁小皇帝先行回京,衣服中秘藏着夺权政变的自拟密谋上谕。一经回到京城,两宫便使出小女人的本能,向在京朝臣哭诉热河行宫时被肃顺等顾命八王大臣的欺侮经历,从衣服内(史说由正宫慈安藏在衣内)摸出上谕,由太监向朝臣宣读正统小皇帝的上谕。

“上年海疆不靖,由在事王大臣等,筹画乖方所致。载垣等复不能尽心和议,诱获英国使臣,以致失信各国。皇考巡幸热河,圣心万不得已,嗣都城内外安谧如常,皇考屡议回銮,而载垣、端华、肃顺等,朋比为奸,以外国情形反复,力排众论。皇考宵旰焦劳,兼口外严寒,以致圣体违和,龙驭上宾。追思载垣等从前蒙蔽之罪,朕与天下臣民共痛恨者也。朕御极之初,即欲重治其罪,惟念伊等系顾命之臣,故暂行宽免,以观后效。乃八月十二日因董元醇疏请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又请亲王中简派一二人,令其辅弼,大臣中简派一二人充朕师傅,皆深洽朕意。虽我朝向无皇太后垂帘之仪,惟以国计民生为念,岂能拘守常例。特诏见载垣等八人面谕,着照所请,而载垣等哓哓置辨,无人臣礼,拟旨时擅自改写颁行。纵由朕冲龄,皇太后不能深悉国事,朕若再事姑容,何以仰对皇考在天之灵?载垣、端华、肃顺着即解任,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着退出军机处,派恭亲王会同大学士九卿詹翰科道会议其罪,皇太后垂帘之议,一并议奏。”

让我们来一一解读这份上谕。

一,先皇咸丰帝“失信各国”的无能及不愿回銮,一并怪罪于先皇的宠臣、现在的政敌:顾命八大臣。“皇考屡议回銮”,“ 皇考宵旰焦劳”,当初咸丰皇帝即位,斥责耆英、穆彰阿、为道光帝开脱罪责的上谕,与此文的说辞何其相似乃尔。皇朝历史逻辑历来罪在臣与民而非君。

二,肃顺等八大臣在位时权柄熏天,帮着咸丰帝“治奸”杀人,而现在,因是顾命大臣而妨碍了继任皇家的政权利益,一纸似是而非的禠职夺命的上谕,便成了趴于地上、如死蚂蚁一样的刀下冤鬼。今日得势的恭亲王、正宫娘娘慈安等,在弹冠相庆的时候,有无想到这种不伦皇家制度会使任何人、包括自己步那些曾经是不可一世的权臣宠子的后尘(史传慈安被慈禧毒死)?就连慈禧本人,雌黄独断、不可一世了四十多年,有没有想到会在死后整整二十年,被人盗墓辱尸?假如说,莎士比亚说: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那么,今天的后人会说:中国古代皇朝的权臣君王,你的名字叫弱者。

三,“董元醇奏请”是慈禧与恭亲王联手违背先皇遗愿、经由两宫太后与在京朝臣勾结而定出的权力争夺的伎俩,那么上谕为何不提此前暗箱操作的高延祐“奏请垂帘”那一剧?其根本区别在于慈禧等自以为聪明的“董疏”乃自外而内的“民意”,“高疏”乃暗中唆使的后宫几人的把戏吧。按理,董元醇为慈禧、恭亲王的垂帘与议政立下了赫赫“历史功勋”,但之后这位“真知灼见”的人呢?他的消失便是幕后有人的不打自招,他恐怕如三年后罢黜恭亲王时的蔡寿祺一样“不是好人”吧(恭亲王语)!此谓小人自作孽。

四,此上谕指斥肃顺等八大臣“朋比为奸”,历史告诉后人,此词只能标为权力争夺双方中间的一面镜子——双方自骂而已。尽管慈禧为政当权清末半个世纪,但史料笔记仍然为后人勾勒出了辛酉政变前,肃顺等人与慈禧、恭亲王权势双方的为人轮廓:肃顺为官强势,敢于直言吏治(因而得罪人,也有权力倾轧);慈禧在懿贵妃时就工于争宠、工于幕后唆使;恭亲王则在为生母封号上争名位,在与英法联军议和上推诿责任,在咸丰帝死后“贾周各疏,悉由恭王示意”,在三年议政王期间暗中培植亲信党羽(慈禧这么说,事实也有)。费行简在《慈禧传信录》对此事件有一段评论:“奕尤希用事,内外交构,群小袒后,于是废遗诏,罢辅政,以太后当国,奕议政。自此领枢府者必亲王”。上谕承认“我朝向无皇太后垂帘之仪”,对于这种破“成例”的变局,没有朝臣上下的“朋比为奸”,何来在京周祖培、潘祖荫,军队统帅胜保、僧格林沁,钦差袁甲三、陕西巡抚英棨等雪片似的“奏请垂帘”疏?在中国古代人治宗法制皇权之下,“朋比为奸”是君臣各阶层一体的自保手段,国人的命运只掌握在无法无天的皇权人治“运道”之中。

五,通篇上谕以六岁小皇帝“朕”的口吻下笔,“皆深洽朕意”,“ 何以仰对皇考在天之灵”,不识皇家东南西北的野佬乡绅百姓,确实会对如此“聪明”的“天才之子”顶礼膜拜了。人们常说,中国的皇朝历史是一位千年垂垂老者,但何不妨说:是以幼皇为标杆的、一位在智力上永远长不大的侏儒?——那么几个“窃国者侯的人自己在做着私定的自欺欺人的幼儿游戏?“以致圣体违和,龙驭上宾”,把咸丰帝忧郁加自残的病死,怪罪于顾命八大臣,有无信口雌黄的幼稚可笑?“皇太后垂帘之仪”才是不得不说出的夺权政变的目的。在此目的之下,随后自白的“伊等系顾命之臣”也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地指斥为伪造的;而“祖宗之法”的成例和“岂能拘守常例”则是可以随皇权个人意志而任意转移、为我所用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胜不骄败不馁”,“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以功过论是非”,说出了胜败乃人生在世的常态;但是,历史中的政权争夺,“胜则为王、败则为寇”却是皇朝循环史的不二法则,此观念至今还在影响着后人,这是悖论,它掩盖了历史上多少的事实真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