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人与武人

(2011-08-08 06:15:11)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中国民间俗语,是社会现实状态的写实。

曾经有学者研究说,中国主流文化是一种两元文化,即在同一种社会状态下,可以用两种观念加以辨证。一方面可以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另一方面又可以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既可以说,士可杀不可辱,又可以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既可以说,饱暖思淫欲,又可以说,衣食足而知荣辱。这种对立而相互矛盾的说教,充塞于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中,形成表里两种文化状态。

民间俗语应该是中国文化中的非主流,却同样反映了主流文化中的这种表里两重性。这是一种人文观念一体的相似形。

俗语说:隔灶头香。意思是:自家的饭菜不如邻居家的香。

俗语又说:一家不得知一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意思是:谁也没看见别人家不香、难处的时候。

清末时代,是皇朝国事、军事一日不堪一日的时代。但外交事务家、诗人黄遵宪却写下了这样的《军中歌》:

堂堂堂堂好男子,最好沙场死。    阿娘牵裾密线缝,语我毋恋恋。

艾灸眉头瓜喷饭,谁实能逃死?    我妻拥髻代盘辫,频行手指面,

死只一回毋浪死,死死死!        败归何颜再相见,战战战!   

   …………

黄遵宪继承了中国历史文人脱离现实的臆想性说教的传统,让人视这种诗的年代为云里雾里。黄作为一名清廷官员,往“全民皆兵”里说,也只能是一名文官。他的这首诗,只能是写给军人看的,他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鼓动军队的官兵。但是,联系当时的清军现状,他也难于起到任何作用。假如真的有一位或一些清军官兵看到这首诗,也只会叹息甚至嘲笑其书生了,说他“隔灶头香”,以为当时军队如古代文人近乎臆想的数千年同一状态的征战沙场的将士了。就是这种“隔灶头”的诗句——被历史上的文人自己刻划为“为赋新词强说愁”,丝毫没有唤起清军官兵的热血,却引得同一位文化人血脉喷张。康有为赞其为“读此诗而不起舞者,必非男子。”   

清朝近代史中,还真有不少人为这种“隔灶头香”高调吃过亏的。张佩纶是1885年中法战争以前朝廷中的激扬文字者(御史),他的高调曾引来官场无数的共振和声。当他真正出征“海场”时,却发现这些海军这么不经打。在法舰炮声中,他以为自己跑错了“行业”而开脚溜了。

封闭式的管理与相互之间的人为不透明,造就了社会相互的盲点,造就了清末社会国事糜烂还茫然无知的状态,“隔行如隔山”使得远离的人们还在山呼皇权“万岁”。

“隔行如隔山”也是势力范围的一个变异词。在这个范围里,是容不得外面的人觊觎的;这个范围的势力者,只要穿上光鲜的外衣,外人就看不到那外衣里面到底是什么货色。甲午战争前朝野汹汹言战,而李鸿章却力求各国干预休战,何不是有着朝臣“隔灶头香”而李鸿章自知的“一家不得知一家”的无奈?李鸿章临终签订辛丑条约之前,挖苦张之洞不改“书生”脾气“局外论事易也”,就是指责张之洞“隔灶头香”的的意思。

中国历代很多皇统说教,几乎都是脱离现实的书生呐喊,是臆想性勃发的“将军”胸意,与现世风马牛不相及,甚至相反。中国文化中有一个极为奇怪的现象,不赞美某事,说明某事正常;赞美某事,说明那事出了大问题,这是传统文化两副面孔的不自觉泄露。善于抒发豪情的文人第一个落入这种俗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猫叫与枪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