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叩头”的人文观

(2011-05-31 12:09:51)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中国传统古文化观念常自称为“礼仪之邦”。这种“礼仪”,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是清楚的,即所谓的处世之道。其实,在古代中国文化鼎盛的春秋战国时期,“礼”字最早的字义是“对外打交道的礼策”,皇朝对外的“礼部”还可以看到这种字义痕迹,这是符合那个诸侯各国特定年代产生的人文观念的。“礼”意味着士子们对各诸侯国平等相处的良好期冀。古语“礼失求诸野”便是对外策略请教民间的意思。豪门世袭是古代世界,也是古代中国的成例;这种世袭的豪门产生无能、不屑之子是历史常态。因而稍有见识的王公贵族养门客也是一种普遍现象,这是一种金钱换取智力的现象。“孟尝君门客三千”是史说的实情,而那个时代很多著名的策士便产生于这种门客之中。孔子“克己复礼”的“礼”字,也有平息纷争、平等相处的含义。只是战国以后,秦皇朝大一统开始,“对外礼策”才失去了这种社会观念的环境,它更多地在字义上外延、内涵至皇朝对内的道统等级礼仪概念中去了。

中国对内的“礼仪”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宋代以前,“三公坐而论道”。经过宋、元朝的变迁,明清时期,“三公”成了“大学士”,即皇帝的秘书班子了。大学士在皇帝面前再也没有座位了,只有或跪着或叩头或靠边站立的份了。礼字从礼策、礼仪,变成了彻底的等级观念。

对于中国古代官员——奴才的叩头,或说全民性的叩头“礼仪”,西方人自进入中国以来,就抱有不理解的看法:明末清初零散的西方人著作中缺少这方面的记述;但自鸦片战争以前半个世纪开始的西方人著述中,这种不理解是有众多确凿记载的。“觐见之礼”是大清朝与西方人纷争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坎。千年对内“礼仪”的传承,已经把这种“礼”,当作了统治权力的象征,具有了一种人文观念,成了统治者额手称颂的“天朝”等级“礼仪”之邦了。

史料有两个方面的记载。一,西方人观看清朝人叩头时的惊诧,以及自我感觉中的不舒服;二,朝野上下对“叩头”一词的艺术性的描写:动作之麻利,风度之优雅,叩头仍不失个性的官场风范。

确实,任何一种习俗,当它发展成为风俗的时候,自会涵盖了兼带而产生的人文观念了。在西方人看来,它就是叩头;在清朝人看来,它不仅是叩头。每个中国人都会记得,或在书籍中看到,当小辈向长辈叩头时,长辈笑逐颜开,接着便是发红包。两者都有一种愉悦在里头,是一种分享,或说分别索取的过程。如果叩头而无收获,不知这种叩头能否年年持续?

民国初期,溥仪的堂弟溥佳在《清宫回忆》一文中,在记述他给溥仪当伴读时,有这么一段他对洋老师庄士敦的回忆文字:“有一次,旧历新年后的一天,有几个太监给庄士敦叩头拜年;这本来闹得他已经面红耳赤,不知所措,可这几个太监事后又托我向他讨‘节赏’,结果庄士敦大发雷霆,大骂太监们‘太讨厌了’,还对我说:‘你告诉他们,我并没有叫他们给我叩头,我不能给钱!’”“礼仪”就字面上或可称褒义,但在社会实际形态中,它像皇朝“家天下”时代其他利己性政策一样,已成了社会各个阶层为我所用的“术”。可以断论,没有相互流通的“礼仪”,是注定会断绝的。

叩头的礼仪,或是金钱的输进输出,或是官场等级地位中权力的输进输出,它确实不是一个单纯的叩头问题。上世纪中叶左右,与伟人握手而发誓永不洗手的观念,是古代中国给上官叩头以为荣耀的人文观念的发展。叩头只是形式,观念才是基础,只要这种观念存在,叩头礼仪的产生只是时间问题。或者说,处世观念性的点头哈腰便是叩头捣蒜的始发性基础动作(是一种残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