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官位运道
(2011-05-19 11:46:1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李鸿章是清末时期朝廷倚之为股肱、西方列强倚之为交通清廷的大清名臣。撇开为官的主观努力,李鸿章的官运,也有着客观的作用力。
1861年,帮助两宫太后辛酉政变成功以后,办理“夷务”的恭亲王奕执掌新成立的“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总理衙门是清廷中枢机构,它对南洋大臣和不久后开放牛庄(营口)、天津、登州(烟台)三口而设立的三口通商大臣有着咨商和指导的权力。南洋大臣由江苏巡抚或两江总督兼任。也就是说,清廷按其历史惯例,“夷务”仍由地方办理。天朝上国的中枢机构,是不能落下身架与蛮夷之邦打交道的。
但是,殖民侵略的西方列强却根本不按清廷思维出牌。列强给了直隶总督不但主内而且也主外的一次行政机会。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主管洋务的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处理教案之初,获得了里外不是人的结局,清廷指令直隶总督曾国藩直接处理天津教案。此时本着大清国无力与列强争执想法的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偏向了外国,以致朝廷上下斥骂曾国藩之声甚嚣尘上。曾大帅一世英名,毁于教案,回任他的两江总督去了。李鸿章接任为直隶总督,处理天津教案。他处理的结果,与曾国藩只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分。
不管天津教案处理的实质如何,李鸿章处理教案以后的影响,比前任要好得多。这不能不归功于他在江苏巡抚任上,在上海与列强打交道的经历。而这一点,恰恰是曾国藩所没有的。李鸿章是太平天国“天京”还没有被攻破之前,在1862年4月借助西方洋轮由长江上游驶过南京城前往上海的。这近十年的上海经历,是李鸿章向外国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他了解西方列强的机会。人脉关系,虽然西方思维中缺少这根筋,但这根筋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搏动的。天津教案处理对外影响之好,有没有这根筋的作用?
就在李鸿章直隶总督任上处理完毕天津教案之际,总理衙门大臣毛昶熙奏请撤销三口通商大臣之职。清廷体制内力使得直隶总督扩展了它的职能作用,兼署洋务,三口通商大臣改名为北洋大臣。按清廷任命惯例,直隶总督为大清国五大总督之首。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自然要比兼管“五口通商”的南洋大臣,重要得多。
自镇压太平天国以后,清末三十多年的历史便是一段洋务史。外交事务的繁多客观上提高了李鸿章的地位,本该从属于清廷中枢机构总理衙门的北洋大臣李鸿章,由于个人的作用(人的作用决定机构的作用,是中国皇朝为政的惯例),反超越了总理衙门。从机构职能来看,总理衙门只是朝廷对外的智囊团,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则意味着既有行政权(兵权)又有外交权。也就是说,在国内,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职位推波,远远胜过了南洋大臣;在国外,北洋大臣的作用和名声,由列强对大清国的叩击声助澜而造大了。大清国的客观内外条件,加上李鸿章本身努力为官的主观作用,成就了清末唯此一人、毁誉参半、危险与机会共存的李鸿章中堂大人。
只是可惜,李鸿章一手打造的“北洋”两字,留下了一点稍稍令后人刺眼的东西:北洋系,及由袁世凯掌控的北洋军阀,它既毁掉了当时众相加力推翻的清皇朝,又给时代带来了深深的灾难,给历史后人留下了不少骂名。这是李鸿章难测的运道?这是大清国难测的运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