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横山乡人评中日平壤之战

(2011-05-16 12:25:10)
标签:

杂谈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横山乡人日记》作者陈庆年(1862——1929),自号横山乡人。张之洞任两湖总督时,聘陈氏至两湖书院授教。1905年,端方任总督期间,聘陈氏湖南省学务提调,创办中国第一个图书馆。民国初,陈任江苏省议会议员。《日记》中有一段对甲午年中日平壤战役的记述:

“(成欢之战后,平壤失守)是此役固不能归罪卫汝贵也。据倭人‘战史’谓:南城(卫汝贵部守)虽未攻破,亦赖其牵制,故西北(左宝贵部守)得以成功,陷其元武门,是汝贵特未及难耳!论者以其部纵掠,杀之自可以肃军政,然后欲蔽以不战之名目,岂得谓持平乎?”

这里叙述的是一段清军在平壤与日军的战斗过程。日军攻卫汝贵部把守的城南门,未破,另重兵攻城西北左宝贵部,攻破元武门,左宝贵战死。卫汝贵至西北元武门破,则仓皇出逃(此时主帅叶志超先逃了)。由此卫汝贵后来获清廷赐于的死罪。显然,朝廷给予的罪名是逃跑;一般人的评论是卫汝贵部逃跑时的“纵掠”,而这些都不涉及“为什么不战”(蔽以不战之名目)的原因。无论朝廷,还是一般“论者”,实质思维是“败则为寇”,不能真正说服了解真相的人,即“岂得谓持平乎”。这种不切实际的“惩办败者”的措施,其实只会使战场上身体力行的官兵得不到要领,只会使战争从失败走向失败。当然,日军破城后从卫汝贵部获得的“家信”——其妻嘱保命要紧,成为了日军舆论宣传的典型,这是很坍清军面子的事,卫汝贵该死了。但是,对于日军的“宣传”来说,卫汝贵的“家信”只是一个代表而已——清军整个僚属体系的大多数,何不是这样的?卫汝贵留在后人中的“坏名”,只“是汝贵特未及难耳!”假如他死在了逃跑路上,又会是什么名呢?

官位“运道”使卫汝贵处在了被抄后路的平壤城南门,也使得他的家信被日军获得。只是缘于他不稳的官位命运而已。这种命运是无能的清政府为体系内每个点上的官员设置的。清朝史料中左宝贵的“英勇战死”,卫汝贵的“可耻败逃”,都不应该是后人的“信史”而作为借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