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蚕食、瓜分、鲸吞和簧弹
(2011-04-29 12:15: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
中日甲午战败以后,日本向清政府索赔款额是两亿三千万两银子,其中三千万两是所谓的“赎回辽东半岛”的赎地费(辽东半岛后被沙俄占领,清政府赔大了)。当时清政府的年财政收入不满九千万两银子。由于历年的战争赔款,军备和颐和园建设的挪用,清政府已经是囊中空空。为了交付“赔款”,清政府只能采取举借外债的唯一办法。
对于这样一个穷政府,列强国家却在贷款上趋之若鹜!
当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赔款的消息传出,俄国立即提出,贷款由它承担。1895年7月,俄国和法国的银行联合贷款给清政府4亿法郎(合1亿两银子)。1896年1月,德国和英国合作,由英国汇丰银行和德国德华银行贷款1600万英镑(合1亿两银子)。1897年(光绪二十二年)下半年,清政府为了付清最后一笔甲午赔款,又进行了第三次大借款。在四国的债主争夺战中,英、德取得了胜利,这次贷款,被称为英德续借款。这个时期,清政府共有七次大借款。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清末政坛潜规则:主办借款的清朝官员可以获得回扣,这种潜规则应该是专制垄断权力的产物。这真是一个蚕食清政府的官僚机构。
清政府穷吗?穷;大清国穷吗?不穷。这是一个矛盾的命题。常说清政府搜刮民脂民膏,富的应该是统治者,穷的应该是庶民百姓。但是,对于一个缺乏生命力的政府,再富也是穷——所以要搜刮;对于一个充满活力的民间,再穷也是富。列强看到的正是这一点。这一点便是大清国的国土资源和民间利益。
俄国获得债主地位以后,迅速出兵东北三省,并着手建造“东清铁路”(从西伯利亚穿越黑龙江、吉林连接海参崴,后又修建南满铁路),控制了辽东地区,占领旅顺、大连;德国出兵占领胶州湾;英国占据长江沿岸地区,宣称“中国断不让与或租给他国”;法国深入两广、云南地区;日本在割得台湾以后声称福建利益。各列强国家在开矿、建造铁路等掌控国计民生的利益上取得特权。同时,各国在英国已经控制四十年的海关利权上争执不休;美国则提出了“利益均沾”。
这便是19世纪末的列强“大瓜分”时期。这种列国鲸吞大清国的行为,引得中国民间生命力的簧弹成了必然趋势。
甲午战后的几年里,为偿还外债,清政府新增加的苛捐杂税可谓无所不包(有一则民谣说:除了屁不收税)。当时英国人办的《北华捷报》有文章说:“为这个不幸的帝国增加苦难,刚毅又被派遣到广东省搜刮钱财和兵丁,看来这差不多像是慈禧太后急欲把那里经常燃烧着的叛乱星火煽成大火。”
清廷统治为期不远了。